从张裕事件看微博时代媒体的责任
时间:2012-12-24 11:17:36 阅读:1000
真相日渐浮出水面 从张裕在微博上被曝光其产品检测出农药残留至今已经过去六天了,这六天对于一家刚刚度过120周年生日的龙头企业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段时间。仅负面消息一出的当天,张裕A大跌9.83%,成交量放出天量,达到6.3亿元。23只持有张裕股票的基金日亏1.6亿元。而张裕其它具体的损失目前仍还无法估计。 事情的开端是,8月10日,《证券市场周刊》官方微博对即将出版的封面文章做了预告:称记者将三家国内上市企业共十款葡萄酒送往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均检测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张裕高于其它两家。而多菌灵为美国禁用的农药,有导致肝癌的风险。 其实,笔者第一时间知道这一新闻,也是在微博上,看到一行业人士转发的这条官方微博。这则微博还神秘地表示,本来已经刊出的封面文章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出版。这无疑触发了国人所谓“阴谋论”的敏感神经。 当时,没有细看,笔者的第一感觉和许多普通的读者一样,中国食品行业又出事了,一点也不稀奇。 也许是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信心不足,被吓怕了的人们不敢再去相信什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瞬间,消息扩散,直接危及张裕的资本市场。 再后来,张裕启动危机公关,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一起站出来开媒体发布会,出来解释存在的问题。一直到这个时候,笔者依然不以为然,静观其变。 只是想起,正巧在上个礼拜,笔者刚好参加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云南举办的2012中国葡萄酒行业年会,会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还专门做了一个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主题演讲,对于中国葡萄酒行业食品安全的教育还言犹在耳,哪里知道,刚好一周,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张裕就遭遇农药残留量超标的质疑。 不过,笔者毕竟不是普通的旁观者,一直没有发出更多的声音也是想看事态的发展,窥探更多的真相。很想梳理出整件事情的脉络。 直到这份检测报告被张裕从官方处拿出来披露并比照各国标准分析数据(注意,是张裕主动拿出这分检测报告,而不是揭露这一事件的媒体),整个事件的真相可以说开始浮出水面。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结果发现,从张裕后来公布的送检数字的结果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不管是甲霜灵,还是多菌灵的含量都是远低于欧盟标准的。也就是说,张裕从头至尾,都可以叫做是躺着也中枪。 而回过头来,从头到尾,微博上第一时间发声的媒体并没有说张裕葡萄酒农药残留量超标,而是说的张裕的农药残留含量是送检葡萄酒里面最高的。这就是一个文字游戏,符合一切在微博上被广泛传播的新闻的特征:阴谋论、危及食品安全、大企业的丑闻等等等等。 至此,真相已经基本浮现, 结论就是,这次送检的张裕葡萄酒有农药残留,但是,残留值远低于欧盟标准,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所谓的“农药残留量远超于其它品牌”不过是一个文字的游戏而已。 媒体的责任 那么,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是怎样的呢? 在网络微博时代,有太多的信息充斥于我们的耳边,我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判断真假,微博辟谣小组的存在也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大脑来判断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 但是,对于出处不明,而且过于夸张的信息,很多人不加思考去转载,很多愤青用偏激的语言去发泄,网络暴力无所不在。但是,不管网民是什么态度,作为媒体,哪怕是网络媒体,首先也应该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 作为行业的记录者和观察者,笔者最不愿意的是伤害一个行业的利益。但是,遇到伤害行业利益的人和事,会毫不犹豫地去揭露,也非常愿意看到对行业真相的曝光——只要一切的初衷是好的,是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前进的! 如果能够拿出事实的真相,拿出确凿的证据,笔者会和所有的葡萄酒消费者一样,拍手称快!但是,如果只是用一些文字游戏来大做文章,要知道,损害的却不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行业的利益。 我永远敬佩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对话尼克松》里,执着的澳大利亚娱乐节目主持人福斯特,孤注一掷,最终逼着尼克松在电视节目里,底下高昂的头颅,向所有的美国民众就水门事件道歉。 因为,真相才是最有力量的! 而当你所谓揭露的企业,自己亮出了真相。你又该如何回应呢?仅是,“我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或者是保持沉默以息事宁人,其责任何在呢?我们还能去相信什么呢? 作为媒体,永远应该尽量去挖掘真相。 而媒体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我觉得是每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葡萄酒行业屡遭“标题党” 其实,对于一些媒体的不满,笔者之前更多地是听到进口葡萄酒的商家和经营者抱怨,什么进口葡萄酒暴利,怎样从到岸价10元钱变到几百上千元之类的不负责任的报道在微博上,在网络上蔓延,这些经营者大多没有办法。只有靠说靠做,靠一场一场的酒会来证明自己的葡萄酒物有所值。而国产葡萄酒“财大气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很少会遭遇这种事件。因此,当国产葡萄酒遭遇负面报道,进口葡萄酒的经营者里也不乏有人“兴高采烈”,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可惜,这次事件并不像一开始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堪,也并不是每次曝光都是义正言辞的结局,而也是因为微博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张裕能在自家的官方微博上用近乎乞求的声音去@每一家曾经报道过这一事件的媒体,希望能够澄清自己被误读的观点,尽管响应者寥寥。但是,这种方式至少让愿意去探寻事实真相的人多了一个更直接的渠道,而不是道听途说。 不可否认,没有媒体的揭露,我们不会看到三聚氰胺的真相,没有媒体的揭露,我们不会对地沟油抱有警觉。但是,媒体不应该是一把双刃剑,而应该是一把尖刀,直指真相,客观中立,不偏不倚。 如果一个媒体,因为在语言表达上的不严谨,导致一竿子打倒所有的国产葡萄酒企业,那更是给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打击。 中国精品小酒庄的代表怡园酒庄庄主陈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先不管关于张裕这条新闻的真实与否,这个新闻对国产葡萄酒无疑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她也积极地表示,作为一个生产者,与其去思考为什么消费者不信任我们,不如去做更多的努力让消费者信任。“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太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中国造的产品不信任。这不仅发生在葡萄酒行业,还有其它食品行业。这也是造成今天这起事件如此影响之大。”她说。 国产葡萄酒在自己的土地上,无疑优势更强大得多。浙江永裕酒业专业经营进口葡萄酒已经七年,其品牌总监何廷卫在和笔者探讨时就说到,其实国产酒在营销上,尤其是在对经销商“钱”的保障上还是不错的,毕竟人家财大气粗。但是,正是财大气粗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做细。包括这次在产品质量上也给人留下可诟病的地方。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张裕也犯了一些不该犯的错误。例如,对媒体的过度解读,所以原话“一个人一生每日喝123瓶葡萄酒,也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被许多媒体误读为“每天123瓶葡萄酒会致癌”。这也折射出标题党们为夺人眼球去制造的一个个可供传播和讨论的爆炸性消息所带来的不小影响。 国产葡萄酒仍需规避自身短板 话说回来,为什么一篇小小的微博能够掀起轩然大波,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是因为深切的不信任,因为契约精神的损毁。 法国乐朗酒庄庄主沈东军告诉笔者,发生这样的事情,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是必然的。而且,种植葡萄和葡萄酒厂二元化结构也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无风不起浪。那么,有没有办法规避这样的问题?沈东军认为,目前不太可能完全规避,第一中国大环境不诚信很普遍。第二没有类似欧洲的AOC制度。第三法规有漏洞。第四产量太大,这给品质控制带来较大的难度。 《中国葡萄酒市场白皮书》总编张建生告诉笔者,对于这一事件目前有两种猜测,一是有人想黑张裕,实施者是相关的进口葡萄酒商,目的就是打压国产酒;二是资本市场的做空张裕的手段。不管这两种猜测是否成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裕在质量问题上存在短腿。大批量的原酒采购,葡萄质量控制是难点;山东产区普遍存在的葡萄病虫害严重,农药使用过量的客观现实被暴露无疑。 他补充道,所谓葡萄酒第七大海岸的概念并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国产葡萄酒大品牌在遭遇市场冲击的情况下,同时遭受质量诟病,将会进一步加深消费者的不信任感。最近欧盟大力推行有机葡萄酒的种植和推广,农残事件就不能孤立来考虑。同时提醒行业,亟待建立国际化的农残标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一竿子打死。在真相还不是那么明朗的时候,笔者曾采访过一位不属于这个行业的资深的葡萄酒爱好者,他就认为,这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或者说是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流程普遍恶化和粗糙所产生的后果,与葡萄酒本身并不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可以说也是大环境使然。该喝葡萄酒的时候还是会喝。 最后笔者还想说的是,张裕出事,进口葡萄酒也没有什么好高兴的,覆巢之下无完卵,如何共同经营好大环境,进行良性竞争才是上策。说到底,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最终的竞争依然是品质的竞争,如果互相拆台,损毁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利益。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