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升杰
中粮集团长城葡萄酒总酿酒师
严升杰:科技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灵魂
回首16年来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的首创性实践和国际标准化经营的风雨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科技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灵魂。
与以往传统经济不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切经济价值、经济增长和战略实力,实际上均来自科技创新以及智力资本的扩张。生存在现代科技天空之下的中国葡萄酒产业,其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样适逢其时,不可逆转。虽然葡萄酒的历史源头属于传统产业,但它如果要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就必须吸收现代最新科技营养,这既是用高科技手段更新传统产业的需要,也是现代食品生物工程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高品质葡萄酒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葡萄酒产业只有插上新经济的翅膀,吸收现代科技的营养,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 以科技为加速度,实现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奋起直追
众所周知,与国际葡萄酒强国相比,中国葡萄酒业起步晚,底子薄,面临着诸多需要亟特解决的问题。但改革以来,中国葡萄酒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葡萄酒业已由初级阶段进入到一个稳定、巩固、提高的崭新发展阶段。全国酿酒葡萄种植总面积90万亩,葡萄酒总产量35万吨,其中干型葡萄酒近五年来增长了四倍多。这种飞跃性发展的背后,很关键的一条经验是:只有以科技为先导,形成企业自我研发能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先进葡萄酒国家的距离。
25年前,为了响应国家"葡萄酒企业要加快新产品开发,特别是研制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干型葡萄酒"的号召,在当时国家轻工业部食品发酵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其昌先生的指导下,河北昌黎葡萄酒厂,承担起了轻工业部重大科研项目《葡萄酒技术工业试验》。在中国干红葡萄酒的一张白纸上,历经四年时间,于1984年研制出新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以此为开端,中国葡萄酒业以科技为支撑填补了干红葡萄酒的空白。随后,昌黎葡萄酒厂进一步加大葡萄酒技术开发力度,率先完成了酿酒葡萄品种比较试验,凭借此技术成果,首家引进国际酿造干红葡萄名种赤霞珠脱毒苗木五万株,实现了国内高档干红葡萄酒原料与国际接轨。1988年,一直致力发展中国葡萄酒业的全球500强企业中粮集团,凭借昌黎积累的优良葡萄基地和雄厚酿酒技术实力,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生产高档干红葡萄酒出口型企业--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从此,华夏又凭借中粮集团的国际化经营视野和资本实力,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酿酒技术成果,建立起规模化的国际名种原料基地--华夏葡园,严格按照"国际葡萄酿酒法规"生产,以产地、品种、年份三大模式走高品质路线,总体发展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研制生产的华夏长城牌干红葡萄酒不仅填补国内高档干红葡萄酒空白,还出口到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荣获法国"第29届国际评酒会特别奖",香港《大公报》以"中国干红首次在国外获奖"为题,向全球作了报道。随后,华夏长城干红又多次在国际专业评酒会上夺金摘银。特别是近年来,华夏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其产品又分别在2001年、2002年、2004年"国际葡萄酒及烈酒评酒会"上夺得两项银奖和唯一特别金奖。
可以说,没有科技的融入,今天的华夏长城就不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因为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整个干红酿制流程中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创造名牌产品的缔造者。而名牌产品既是名牌企业的支柱,更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大厦的基石。推而广之,中国葡萄酒一些名牌企业之所以能实现奋起直追,用短短的20多年时间,迎头赶上走过几百年历程的葡萄酒先进国家,正是得益于现代科技为企业提供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不仅推动了中国葡萄酒业昨天的振兴,也将决定着中国葡萄酒业明天的发展。
二、以科技为孵化器,丰富中国葡萄酒业的产品结构
目前,受中国葡萄酒历史发展断层的影响,消费观念相对滞后,葡萄酒文化依然薄弱,再加上有些个别企业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导致中国许多产区葡萄品种雷同,产品结构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目前困扰中国葡萄酒业发展最严峻的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中国葡萄酒产业将会陷入停滞不前。要改变这种状况,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酿造技术,实施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因为,高品质、民族化、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结构,才是中国葡萄酒未来的画卷。
葡萄酒的酿造有自身的特殊性,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占领市场,使葡萄酒产业呈现出投资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管理链条多的特点。无论在选种、种植、工艺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葡萄酒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因此,高科技的注入,将从根本上激活葡萄产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有利于促进葡萄酒这一特殊农产品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升级。
16年来,华夏把民族传统酿酒工艺与现代酿酒工业新技术结合,不断完善、改进工艺流程,始终把产品结构定位在国际水准。与此同时,华夏坚持科学管理、精简高效、降低成本、节能降耗,产量连续8年以30%的幅度持续增长,2001至2003年,累计产量59081吨,销售收入10. 2亿元,利税3.6亿元,比前5年分别增长了113%、62%和271%,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以自身效益为科技投入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在完成国家"高档干红葡萄酒"科研课题之后,又先后完成了国家科委桃红葡萄酒和半干葡萄酒"星火计划"中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在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方面,近年来先后完成"酶技术在葡萄酒中的应用"、"新工艺及生物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应用"、"苹果酸-乳酸发酵技术领域的探究"等多项科研课题。 1997年以来,华夏率先在国内采用新型无机过滤技术,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高科技环保型德国赛多利斯公司的卷式错流过滤设备。这种工艺设备不仅降低了葡萄酒在处理过程中能源的损耗,也进一步提高了葡萄酒品质。目前,华夏长城系列葡萄酒已形成3大系列20多个品种,实现多品种、高档化,正在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上述经营实践证明:科技作为无形资产和产品结构这个有形资产之间,只有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当企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市场名牌产品后,便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又以这种雄厚的有形资产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继续丰富产品结构,如此循环下去,以科技为孵化器,不断促进产品结构的螺旋式攀升。
三、以科技为试金石,彰显中国葡萄酒产品的国际品质
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存在着某种歧视和偏见,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前者运用高科技的优越感俯视发展中国家产品品质,这种技术壁垒形成了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灰色地带,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全球化竞争中无法得到公平对待。因此,只有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品质标准,才能冲破各种国际贸易壁垒。
华夏成立初期,专门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实现"品质要领先,科技要先行"的目标。发展壮大后,又成立了"华夏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把中心试验室建成国内一流的试验室,进而实现了检测系统自动化、科研产品市场化、加工技术龙头化的发展目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华夏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技术提升品质,合作创造未来"的理念,率先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之路,加快企业与科研院校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2001年,华夏与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合作联合研究"葡萄品种的选育与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AA级绿色食品基地"、"无公害葡萄生长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食品工业示范企业"等科研项目。2002年,华夏又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达成"5万吨高档干红葡萄酒发酵扩建工程及深加工研发中心建设"科研项目的合作协议。实践证明,企校联合之路,加快了葡萄酒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了企业的创新优势。2002年6月,华夏长城葡萄酒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A级绿色食品",该项目作为自主转化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3年8月,中粮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在华夏建立了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葡萄酒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了中粮集团的长城品牌优势和中国农业大学酿酒科研优势,致力培养集酿酒技术与经营管理于一身的硕士生、博士生,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构建起了一座人才高地。今年8月中旬,由国家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农业大学、昌黎县政府三方联合成立的首家中国国际葡萄与葡萄酒检测中心,即将在华夏和中国农业大学设立。这必将增进中国葡萄酒界与国际酿酒界的技术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中国葡萄酒的自我检测水平,为实现葡萄酒检测标准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进口葡萄酒关税的一路下调,国外葡萄酒抢滩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这无疑加剧了未来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面对葡萄酒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国葡萄酒业必须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加快酿酒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进而构筑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目前中国葡萄酒界不断加强技术实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共识,也正在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这正是中国葡萄酒业走向繁荣的智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