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到2035年鸭绿江河谷葡萄酒旅游收入600亿
时间:2020-01-06 21:29:15 阅读:561
来源 : 云酒传媒 作者 :
中国葡萄酒市场新一轮洗牌已在酝酿,如何在动荡的局势中找到特色的发展路径,是当前国产葡萄酒企业和产区政府,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19年12月25日,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出台《吉林省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发展思路、产业定位、空间格局等各个方面为加快推进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目标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主题旅游收入将分别实现160亿元和600亿元。
不难看出,未来的5—15年,鸭绿江河谷将走上“酒旅融合”的发展道路,而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这条路都充满挑战。吉林省又将有哪些落地举措?
1、“酒为引,旅为业”
作为中国高品质甜型葡萄酒的唯一产区,上世纪50—60年代,通化葡萄酒曾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然而,受进口葡萄酒激增和其他产区发展挤压,葡萄酒消费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山葡萄酒和甜型酒消费认可度不高、产区山葡萄酒品牌知名度不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产业亟待振兴发展。
为此,《规划》确定了坚持质量提升、品牌带动和标准引领,“品质”优先于“数量”,服务业带动制造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鸭绿江河谷带打造成为以甜型酒、冰酒、利口酒为主,以干型酒为辅的特色山葡萄酒产区、文化旅游示范区,与国内其他葡萄酒产区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规划》制定的产业定位中,除了要将鸭绿江河谷带打造为“中国顶级冰酒产区、世界知名山葡萄酒产区”,塑造以高品质冰酒等系列甜型酒为特色、非干型山葡萄酒为辅的优质产区外,还要将其打造为“全球知名的葡萄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球葡萄酒健康养生基地、国家级葡萄酒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葡萄酒+旅游”“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康养”,打造“魅力鸭绿江谷·幸福葡萄酒城”国际旅游品牌。
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一城两带三区”的总体空间格局:“一城”是“通化山葡萄酒城”;“两带”是长白山南麓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带、鸭绿江河谷带百里葡萄生态长廊和山葡萄酒产业示范带;“三区”是北部山葡萄标准化种植及生产加工示范区、中部国际山葡萄酒文化展示体验区、南部精品酒庄休闲体验区。
《规划》同时也提出了发展目标。
到2025年,
有效解决制约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主攻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品质酿造,做好优质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诚信度高、特色鲜明的葡萄酒生产企业。
葡萄酒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葡萄酒与旅游业、大健康、大生态及大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发展,“葡萄酒+旅游”、“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康养”等产业相互促进、全面协调、良性发展,鸭绿江河谷带成为全国最知名的山葡萄酒产业基地。
到2035年,
实现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打造鸭绿江河谷特色葡萄酒庄群,“鸭绿江河谷带——中国顶级冰酒产区、世界知名山葡萄酒产区”区域品牌享誉全球,葡萄酒产业成为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魅力鸭绿江河谷幸福山葡萄酒城”享誉世界的国际旅游品牌,把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将鸭绿江河谷带建成全球知名的葡萄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球葡萄酒健康养生基地、全球旅游新产品示范区。
数据方面,计划到2025年,酿酒葡萄年产量6万吨;规上葡萄酒生产企业产量4万千升,销售收入20亿元;葡萄酒主题旅游收入160亿元。到2035年,酿酒葡萄年产量12万吨;规上葡萄酒生产企业产量8万千升,销售收入45亿元;葡萄酒主题旅游收入600亿元。
根据《规划》数据,2018年,鸭绿江河谷带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约5万多亩,年产酿酒葡萄约6万多吨,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17户,实现产值3.3亿元,税金0.35亿元,利润0.1亿元。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贯彻落实,《规划》提出,将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保障,推进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成立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智库;做好宣传工作,面向相关地区和重点企业作进一步解读,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产业发展。
2、发力酒旅,吉林有优势?
据《规划》介绍,鸭绿江河谷带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的北岸,北纬40°—43°之间,处于世界葡萄酒黄金带内,半大陆半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是中国特有的山葡萄种植绝佳之地。
目前,鸭绿江河谷带已形成山葡萄种植、采摘、压榨、酿造、储存、灌装的完整产业链,仅通化市便拥有葡萄酒酿造生产企业63户,产有“双红”“双优”“左一”“左二”和“北冰红”等百余个优质的山葡萄品种,除了著名的甜型酒之外,还有冰酒、干酒、起泡酒、加强酒、蒸馏酒等多个品类。
通化产区现有通葡股份、通天酒业2家上市企业,其中通天酒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山葡萄酒主题博物馆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化山葡萄酒文化科技产业园”,全面展示了山葡萄酒的历史文化。另外,鸭江谷葡萄酒庄、通天酒业雅罗酒庄的建设也使得通化产区精品酒庄旅游初具规模。
2006年,通化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通化葡萄酒城”;“通化山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也通过了原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产区通化葡萄酒已经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具有本土特色、独树一帜的品牌。
实际上,通化产区发展酒旅融合,不仅基于产业方面的优势,也归因于近年来吉林省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的引导。
官方信息显示,2018年是吉林省文旅融合的元年,全省接待游客2.22亿人次,同比增长15.15%;实现旅游总收入4210.87亿元,同比增长20.07%,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5和9.17个百分点,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
其中,冰雪产业是吉林省立足旅游、却又突破旅游走出的一条全产业链发展新路。数据显示,2017—2018年雪季,全省接待游客7263.89万人次,同比增长17.18%;实现冰雪旅游收入1421.81亿元,同比增长22.57%,占全省旅游平均总收入的36.85%。全省“西冰东雪”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另外,避暑休闲产业成为吉林省夏日经济新形态。2018年避暑季,全省接待游客11440.7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9%,实现避暑旅游收入2093.49亿元,同比增长19.02%,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8%。高标准建成消夏避暑全民休闲季。
在此基础上,《规划》特地参考了《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政策文件,提出与长白山南麓旅游有机衔接,以白山市和通化市沿线种植葡萄的乡村为基础,开发鸭绿江河谷带春季乡村养生线路;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将避暑、养生、疗养等一系列元素融合,开发夏季避暑旅游线路;以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节庆等冬季旅游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冰葡萄观光、采摘及酿造体验等为一体的冬季特色葡萄酒旅游产品,打造长白山南麓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带。
3、文旅融合的“白酒经验”
虽然基于葡萄酒产业的特色旅游,在国际上已经十分成熟。但就目前来看,国内葡萄酒文旅结合仍待进一步探索。
对比之下,酒旅融合的“白酒经验”,或许更适合国产葡萄酒产区借鉴。
近年来,茅台镇无疑是美酒特色小镇建设的突出样本。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当地政府于2013年开始实施大力度的城镇改造,对茅台旅游综合体、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茅台旅游景区等“五位一体”改造项目总投资256.89亿元,仅投入环境整治工程的资金高达48.6亿元,近4000户茅台镇居民搬迁至国酒新城。
经过近两年时间建设,茅台镇面貌焕然一新,仅2019年五一长假首日,茅台镇涌入2.35万游客,与茅台镇城区人口总量相当,宾馆客房入住率达91%,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
不仅如此,因为茅台镇与仁怀市的便捷交通,大量游客选择白天游览茅台镇,夜宿仁怀市区。整个五一假期,茅台镇所在的贵州仁怀市,共接待游客28.89万,同比增长16.5%,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绝大部分份额,都是由茅台镇创造。
回顾茅台镇的建设发展,科学、精准的顶层设计,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高水平的文创开发等都是其成功打造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在建设初期,当地政府明确提出茅台镇的建设定位是“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酒文化特色风情小镇,“厂镇一体,产城一体”是其整体发展战略,并提出“文化复兴、产业融合、空间疏解、国际化和标准化”等实施策略。
根据这样的顶层设计,当地政府从资金投入、项目设计、产业发展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确保了小镇规划的高度还原与充分落地。
以此为基础,中国酱香酒节、“全球茅粉节”等多个酒企的文创IP,也为茅台镇旅游增添了更多的吸引力元素,成为特色小镇拉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参照“茅台经验”来看,此次吉林省《规划》的出台,意味着通化葡萄酒产区酒旅产业建设在“顶层设计”方面更进一步。接下来,如何在各个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产区内企业如何发挥特色,最终配合确保《规划》的充分落地,仍是产区政府与企业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中国葡萄酒市场新一轮洗牌已在酝酿,如何在动荡的局势中找到特色的发展路径,是当前国产葡萄酒企业和产区政府,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19年12月25日,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出台《吉林省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发展思路、产业定位、空间格局等各个方面为加快推进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目标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主题旅游收入将分别实现160亿元和600亿元。
不难看出,未来的5—15年,鸭绿江河谷将走上“酒旅融合”的发展道路,而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这条路都充满挑战。吉林省又将有哪些落地举措?
1、“酒为引,旅为业”
作为中国高品质甜型葡萄酒的唯一产区,上世纪50—60年代,通化葡萄酒曾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然而,受进口葡萄酒激增和其他产区发展挤压,葡萄酒消费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山葡萄酒和甜型酒消费认可度不高、产区山葡萄酒品牌知名度不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产业亟待振兴发展。
为此,《规划》确定了坚持质量提升、品牌带动和标准引领,“品质”优先于“数量”,服务业带动制造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鸭绿江河谷带打造成为以甜型酒、冰酒、利口酒为主,以干型酒为辅的特色山葡萄酒产区、文化旅游示范区,与国内其他葡萄酒产区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规划》制定的产业定位中,除了要将鸭绿江河谷带打造为“中国顶级冰酒产区、世界知名山葡萄酒产区”,塑造以高品质冰酒等系列甜型酒为特色、非干型山葡萄酒为辅的优质产区外,还要将其打造为“全球知名的葡萄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球葡萄酒健康养生基地、国家级葡萄酒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葡萄酒+旅游”“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康养”,打造“魅力鸭绿江谷·幸福葡萄酒城”国际旅游品牌。
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一城两带三区”的总体空间格局:“一城”是“通化山葡萄酒城”;“两带”是长白山南麓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带、鸭绿江河谷带百里葡萄生态长廊和山葡萄酒产业示范带;“三区”是北部山葡萄标准化种植及生产加工示范区、中部国际山葡萄酒文化展示体验区、南部精品酒庄休闲体验区。
《规划》同时也提出了发展目标。
到2025年,
有效解决制约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主攻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品质酿造,做好优质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诚信度高、特色鲜明的葡萄酒生产企业。
葡萄酒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葡萄酒与旅游业、大健康、大生态及大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发展,“葡萄酒+旅游”、“葡萄酒+文化”、“葡萄酒+康养”等产业相互促进、全面协调、良性发展,鸭绿江河谷带成为全国最知名的山葡萄酒产业基地。
到2035年,
实现葡萄酒产业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打造鸭绿江河谷特色葡萄酒庄群,“鸭绿江河谷带——中国顶级冰酒产区、世界知名山葡萄酒产区”区域品牌享誉全球,葡萄酒产业成为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魅力鸭绿江河谷幸福山葡萄酒城”享誉世界的国际旅游品牌,把葡萄酒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将鸭绿江河谷带建成全球知名的葡萄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球葡萄酒健康养生基地、全球旅游新产品示范区。
数据方面,计划到2025年,酿酒葡萄年产量6万吨;规上葡萄酒生产企业产量4万千升,销售收入20亿元;葡萄酒主题旅游收入160亿元。到2035年,酿酒葡萄年产量12万吨;规上葡萄酒生产企业产量8万千升,销售收入45亿元;葡萄酒主题旅游收入600亿元。
根据《规划》数据,2018年,鸭绿江河谷带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约5万多亩,年产酿酒葡萄约6万多吨,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17户,实现产值3.3亿元,税金0.35亿元,利润0.1亿元。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贯彻落实,《规划》提出,将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保障,推进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成立产业发展专家咨询智库;做好宣传工作,面向相关地区和重点企业作进一步解读,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产业发展。
2、发力酒旅,吉林有优势?
据《规划》介绍,鸭绿江河谷带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的北岸,北纬40°—43°之间,处于世界葡萄酒黄金带内,半大陆半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是中国特有的山葡萄种植绝佳之地。
目前,鸭绿江河谷带已形成山葡萄种植、采摘、压榨、酿造、储存、灌装的完整产业链,仅通化市便拥有葡萄酒酿造生产企业63户,产有“双红”“双优”“左一”“左二”和“北冰红”等百余个优质的山葡萄品种,除了著名的甜型酒之外,还有冰酒、干酒、起泡酒、加强酒、蒸馏酒等多个品类。
通化产区现有通葡股份、通天酒业2家上市企业,其中通天酒业拥有全国唯一的山葡萄酒主题博物馆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化山葡萄酒文化科技产业园”,全面展示了山葡萄酒的历史文化。另外,鸭江谷葡萄酒庄、通天酒业雅罗酒庄的建设也使得通化产区精品酒庄旅游初具规模。
2006年,通化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通化葡萄酒城”;“通化山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也通过了原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产区通化葡萄酒已经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具有本土特色、独树一帜的品牌。
实际上,通化产区发展酒旅融合,不仅基于产业方面的优势,也归因于近年来吉林省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的引导。
官方信息显示,2018年是吉林省文旅融合的元年,全省接待游客2.22亿人次,同比增长15.15%;实现旅游总收入4210.87亿元,同比增长20.07%,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5和9.17个百分点,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
其中,冰雪产业是吉林省立足旅游、却又突破旅游走出的一条全产业链发展新路。数据显示,2017—2018年雪季,全省接待游客7263.89万人次,同比增长17.18%;实现冰雪旅游收入1421.81亿元,同比增长22.57%,占全省旅游平均总收入的36.85%。全省“西冰东雪”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另外,避暑休闲产业成为吉林省夏日经济新形态。2018年避暑季,全省接待游客11440.75万人次,同比增长14.09%,实现避暑旅游收入2093.49亿元,同比增长19.02%,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8%。高标准建成消夏避暑全民休闲季。
在此基础上,《规划》特地参考了《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政策文件,提出与长白山南麓旅游有机衔接,以白山市和通化市沿线种植葡萄的乡村为基础,开发鸭绿江河谷带春季乡村养生线路;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将避暑、养生、疗养等一系列元素融合,开发夏季避暑旅游线路;以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节庆等冬季旅游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冰葡萄观光、采摘及酿造体验等为一体的冬季特色葡萄酒旅游产品,打造长白山南麓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带。
3、文旅融合的“白酒经验”
虽然基于葡萄酒产业的特色旅游,在国际上已经十分成熟。但就目前来看,国内葡萄酒文旅结合仍待进一步探索。
对比之下,酒旅融合的“白酒经验”,或许更适合国产葡萄酒产区借鉴。
近年来,茅台镇无疑是美酒特色小镇建设的突出样本。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当地政府于2013年开始实施大力度的城镇改造,对茅台旅游综合体、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茅台旅游景区等“五位一体”改造项目总投资256.89亿元,仅投入环境整治工程的资金高达48.6亿元,近4000户茅台镇居民搬迁至国酒新城。
经过近两年时间建设,茅台镇面貌焕然一新,仅2019年五一长假首日,茅台镇涌入2.35万游客,与茅台镇城区人口总量相当,宾馆客房入住率达91%,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
不仅如此,因为茅台镇与仁怀市的便捷交通,大量游客选择白天游览茅台镇,夜宿仁怀市区。整个五一假期,茅台镇所在的贵州仁怀市,共接待游客28.89万,同比增长16.5%,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绝大部分份额,都是由茅台镇创造。
回顾茅台镇的建设发展,科学、精准的顶层设计,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高水平的文创开发等都是其成功打造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在建设初期,当地政府明确提出茅台镇的建设定位是“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酒文化特色风情小镇,“厂镇一体,产城一体”是其整体发展战略,并提出“文化复兴、产业融合、空间疏解、国际化和标准化”等实施策略。
根据这样的顶层设计,当地政府从资金投入、项目设计、产业发展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确保了小镇规划的高度还原与充分落地。
以此为基础,中国酱香酒节、“全球茅粉节”等多个酒企的文创IP,也为茅台镇旅游增添了更多的吸引力元素,成为特色小镇拉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参照“茅台经验”来看,此次吉林省《规划》的出台,意味着通化葡萄酒产区酒旅产业建设在“顶层设计”方面更进一步。接下来,如何在各个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产区内企业如何发挥特色,最终配合确保《规划》的充分落地,仍是产区政府与企业需要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