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政策 对外开放规范发展

时间:2013-10-24 23:19:54  阅读:2526

    目前, 中国有三个层次的葡萄酒产品标准并存。它们是国家标准葡萄酒6行业标准半汁葡萄酒和山葡萄酒以及企业标准, 其中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上一致, 但目前尚属推荐性标准, 而不是强制性标准, 因而各种采用较低层次的企业标准的产品在葡萄酒市场上能够生存。在法规制定方面, 2000 年出台了葡萄酒生产管理办法, 用于规范葡萄酒的生产过程。
    尽管目前中国的葡萄酒市场 标准还不统一, 法规也不健全, 但这一状况将 逐步得到改善。日前中国就加入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已达成意向, 预计这将推动中国实际执行的标准与国际接轨。中国葡萄酒酿酒法规也在制定之中, 此外用于规范行业发展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和质量分级制度也可望逐步推行。
    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十五规划和2015 年计划中对行业的总量和结构发展制定了具体的目标。总量方面, 计划产量每年增加5 万吨, 争取2015 年总产量达到酒类总产量的3% ; 产品结构方面, 2005 年以后, 全汁酒 达 80% 以上,2015 年全汁酒达100% , 干型酒占总产量的50- 60% , 逐步提高产品的档次。总体而言, 行业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提高葡萄酒的产量, 增加葡萄酒的销量和普及率, 同时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 逐步与国际接轨。
    在中国加入WTO 后, 业内普遍认为葡萄酒受到的影响将较大。这是因为白酒和黄酒是中国的特色饮品, 而啤酒由于单价较低以及保质期较短而不适于长途运输, 由此它们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也就较小。但加入WTO 后葡萄酒由于关税将由65% 逐步降至10% , 因此进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大大增强, 进口量也将增加。但由于短期内进口产品在口味认同度、销售网络和品牌知名度方面, 在中国市场难以形成优势, 因而影响不似想象的那么大。从中国加入WT O 后近一年而国外的葡萄酒并没有一拥而入这种情况也说明了这点。从长远来看,葡萄酒进口增加对中国葡萄酒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主要表现在, 国际品牌的进入有助于葡萄酒市场的培育、成熟和规范, 特别是有助于葡萄酒消费习惯的形成和鉴赏力的提高, 从而使市场总量不断扩大。目前大部分国外葡萄酒生产企业还在观望, 寻找着进入中国市场的合适时机和途径。比如, 法国葡萄酒业巨擘卡斯特集团则通过与中国葡萄酒业巨擘张裕集团的战略合作, 迈出了走向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从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葡萄酒的总产销量长期将处于增长状态, 这主要是受以下因素推动:
    其一, 产业发展政策的推动。国家对葡萄 酒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 比如在消费税方面, 白
酒从量和从价双重征税, 从价的税率为25%( 粮食类) 和15% ( 薯类) , 从量为每斤征税 0. 5元; 啤酒为从量征税, 按1 元/ 斤的单价计算, 税率在11% 以上; 而葡萄酒的从价税率为 10% 。
    其二, 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相应的受教育程度都在提高, 消费葡萄酒的数量也将不断提高。其三, 中国加入 WTO 后, 国外品牌的进入将促进葡萄酒消费习惯的形成和葡萄酒消
费文化的兴起。
    从产品结构发展来看, 高档酒和高品质酒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的影响:
    其一, 政府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政府统一葡萄酒的生产标准, 使其与国际接轨, 制定葡萄酒生产法规, 规范生产过程, 以及设立生产许可证制度和质量分级制度等规定, 这些将使部分低质酒和劣质酒失去生存的空间。
    其二, 部分葡萄酒生产企业开始建立葡萄酒酒庄, 致力于高档次的酒庄酒的生产。
    其三, 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在推动消费量提高的同时也会推动消费层次的提高, 而且外来高品质品牌的进入也会促进高品质酒的发展。从竞争态势来看, 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也日趋规范。由于行业标准的统一和提高, 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 竞争肯定会逐步规范, 因此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的局面将逐步改观。但是竞争也必然日趋激烈, 基于中国一些优质葡萄生产基地而建立起来的新兴葡萄酒酿制企业, 国外的葡萄酒生产商都将参与到葡萄酒市场的竞争中。此外, 以葡萄、苹果等水果为原料生产的果露酒也会对葡萄酒形成一定的替代竞争, 因而总体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