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高桥保税区或出台新规,小型进口商将加速出局?
时间:2019-05-29 18:51:05 阅读:410
来源 : 酒业家 作者 : Kathy
“从今年8月开始,清关的葡萄酒必须一次性出仓提货了。”近日,当记者走访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时,多位酒商正为8月份可能实施的这项新规发愁。记者就此事向浦东新区酒业协会求证,截至发稿,记者尚未获得回复。
提及中国葡萄酒氛围,魔都上海是行业人士公认最活跃的市场之一。而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内的一部分葡萄酒企业,处境似乎与“繁华”二字反差较大。若这一政策落地,将会给酒企带来怎样的影响?
繁华的外高桥 “落没”的葡萄酒氛围
作为全国启动最早、规模最大的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于1990年,是中国第一批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片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然而,这里的葡萄酒企业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与魔都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大陆葡萄酒进口数据开始出现下滑,葡萄酒市场逐渐进入“寒冬”,悲观气息开始蔓延。然而,在记者走访过程中,有酒商提到,海关数据的下降远落后于市场的真实反应,早在2017年年底、2018年年初,他们就感受到了寒意。
“去年这里的小企业倒了一大批”,某酒商告诉记者。张强(化名)的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公司之前规模还是可以的,现在公司已经解散了,手上压着500万货值的葡萄酒,正在慢慢清仓,等到市场回暖之后再考虑进口。”从年销售额千万到如今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处理工作,发生这样的变化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
当记者随机走进一家葡萄酒门店时,创始人之一王浩(化名)正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店内。三年间,从入行到积累资源,然后自己与朋友合伙创立公司,如今面临着重重困难,王浩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从未轻松过。
从2号门进入,走在富特北路上,两侧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公司。而看到的第一家葡萄酒公司便是百谷酒业。保税区内一位酒商告诉记者,原本100多人规模的百谷酒业从前年开始缩小规模,现在已经不到10人。
而他们,仅仅都只是外高桥保税区葡萄酒行业的一个缩影。
新政之下,区内酒企何去何从?
“从今年8月份开始,保税区里清关的葡萄酒必须一次性出仓提货了”,当记者走访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时,多家酒商跟记者反馈了这一可能到来的新政策,并表示出担忧。
其中一位酒商详细解释了这一新规:比如,进口商进了2万瓶酒,可以选择一次性清关2万瓶,也可以选择先清5000瓶,但是清多少就必须一次性出多少。这意味着,完税仓不再提供暂存服务,进口商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一次清关后,选择分批运出。
某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没有保税区区外仓的进口商来说,会非常麻烦,如果一次性清仓太多,会导致货物没有足够的仓库储存,如果税外仓库面积不够,也需要扩大仓库面积,增加仓储成本。对于没有区外仓的进口商,他们唯一能做的选择便是分多次清关,而多次清关将会大大增加成本。
“清关时,除了需要交纳关税之外,还需要交纳一定的手续费,这个费用在2000元左右。例如,2万瓶酒分两次清关,每次1万瓶,分摊下来每瓶的费用在0.2元,如果每次清1000瓶,每瓶将均摊2元。”一进口商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这样的政策如果落地,酒商该如何面对?
王浩坦言,也许等手上的一批货清完,就不再在葡萄酒行业。“那怎么办?”面对记者的追问,他说,“这个行业做不好就换个行业吧”。另一规模在千万左右的酒商表示,搬出保税区,在区外寻找合适的仓库将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
而规模较大且涉及白酒、进口烈酒、啤酒的酒玩家市场部副总裁郑明轩表示,“我们仍然处于增长期,虽然增长在放缓,环境对我们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大”。目前,酒玩家在全国有300家加盟连锁店,作为上海区域迎驾、国窖1573的代理,酒玩家通过打通白酒、葡萄酒销售渠道,相互渗透,形成良性循环,目前葡萄酒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整体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新规带来的影响无疑将会使一大批小型葡萄酒企业“雪上加霜”。
“这个政策一旦实行,小公司将加速出局。”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认为。
“从今年8月开始,清关的葡萄酒必须一次性出仓提货了。”近日,当记者走访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时,多位酒商正为8月份可能实施的这项新规发愁。记者就此事向浦东新区酒业协会求证,截至发稿,记者尚未获得回复。
提及中国葡萄酒氛围,魔都上海是行业人士公认最活跃的市场之一。而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内的一部分葡萄酒企业,处境似乎与“繁华”二字反差较大。若这一政策落地,将会给酒企带来怎样的影响?
繁华的外高桥 “落没”的葡萄酒氛围
作为全国启动最早、规模最大的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于1990年,是中国第一批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片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然而,这里的葡萄酒企业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与魔都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大陆葡萄酒进口数据开始出现下滑,葡萄酒市场逐渐进入“寒冬”,悲观气息开始蔓延。然而,在记者走访过程中,有酒商提到,海关数据的下降远落后于市场的真实反应,早在2017年年底、2018年年初,他们就感受到了寒意。
“去年这里的小企业倒了一大批”,某酒商告诉记者。张强(化名)的公司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公司之前规模还是可以的,现在公司已经解散了,手上压着500万货值的葡萄酒,正在慢慢清仓,等到市场回暖之后再考虑进口。”从年销售额千万到如今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处理工作,发生这样的变化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
当记者随机走进一家葡萄酒门店时,创始人之一王浩(化名)正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店内。三年间,从入行到积累资源,然后自己与朋友合伙创立公司,如今面临着重重困难,王浩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从未轻松过。
从2号门进入,走在富特北路上,两侧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公司。而看到的第一家葡萄酒公司便是百谷酒业。保税区内一位酒商告诉记者,原本100多人规模的百谷酒业从前年开始缩小规模,现在已经不到10人。
而他们,仅仅都只是外高桥保税区葡萄酒行业的一个缩影。
新政之下,区内酒企何去何从?
“从今年8月份开始,保税区里清关的葡萄酒必须一次性出仓提货了”,当记者走访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时,多家酒商跟记者反馈了这一可能到来的新政策,并表示出担忧。
其中一位酒商详细解释了这一新规:比如,进口商进了2万瓶酒,可以选择一次性清关2万瓶,也可以选择先清5000瓶,但是清多少就必须一次性出多少。这意味着,完税仓不再提供暂存服务,进口商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一次清关后,选择分批运出。
某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没有保税区区外仓的进口商来说,会非常麻烦,如果一次性清仓太多,会导致货物没有足够的仓库储存,如果税外仓库面积不够,也需要扩大仓库面积,增加仓储成本。对于没有区外仓的进口商,他们唯一能做的选择便是分多次清关,而多次清关将会大大增加成本。
“清关时,除了需要交纳关税之外,还需要交纳一定的手续费,这个费用在2000元左右。例如,2万瓶酒分两次清关,每次1万瓶,分摊下来每瓶的费用在0.2元,如果每次清1000瓶,每瓶将均摊2元。”一进口商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这样的政策如果落地,酒商该如何面对?
王浩坦言,也许等手上的一批货清完,就不再在葡萄酒行业。“那怎么办?”面对记者的追问,他说,“这个行业做不好就换个行业吧”。另一规模在千万左右的酒商表示,搬出保税区,在区外寻找合适的仓库将可能是他最好的选择。
而规模较大且涉及白酒、进口烈酒、啤酒的酒玩家市场部副总裁郑明轩表示,“我们仍然处于增长期,虽然增长在放缓,环境对我们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大”。目前,酒玩家在全国有300家加盟连锁店,作为上海区域迎驾、国窖1573的代理,酒玩家通过打通白酒、葡萄酒销售渠道,相互渗透,形成良性循环,目前葡萄酒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整体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新规带来的影响无疑将会使一大批小型葡萄酒企业“雪上加霜”。
“这个政策一旦实行,小公司将加速出局。”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