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进口葡萄酒数据解读
时间:2012-12-24 12:11:34 阅读:309
据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葡萄酒的增长率是61%,达到1,600万箱(9升箱),进口散装酒更有71%的增长,超过了1,5000万箱,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上进口葡萄酒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同时,智利、西班牙和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散装酒供应国,加起来已经有84%的份额。 中国90%的进口包装葡萄酒(2升以下)来自于以下6个国家: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和智利。法国酒稳占中国市场46%的市场份额,远远抛离仅以16%份额而占据第二位的澳大利亚。 三级制划分“国产酒” 在中国,进口葡萄酒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快速增长,由于门槛不高,很多人都热衷于分享这块肥肉,除了酒行业的门外汉,也有本地的葡萄酒企业,在过去几年他们对进口葡萄酒业务的态度都比较保守,总是希望在自身品牌和进口产品之间取得平衡,以自身品牌做主打,辅以进口品牌。可惜这种策略本身就先天不足,因为本地品牌的价格定位往往都比同类的进口产品高,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从而制约了本地葡萄酒厂“双轨发展”的计划。 对澳大利亚散装酒需求强劲 如果光从原瓶进口的数据来看,澳大利亚酒的表现在2010年是比较差的,只有28%的增长,远远低于市场的平均值,原因不用多说,主要是因为澳元的汇率在过去一年都在高企,影响到这个国家的整体出口。可是如果我们同时看看散装酒的进口量,澳大利亚酒还是相当可观的,有68%的增长,达到了32万吨(约362万箱)。 2010年,把法国酒原瓶酒跟散装酒算在一起,进口量831万箱,澳大利亚酒也达到628万箱,法国酒的领先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这代表着中国对澳大利亚散装酒的需求很强劲,尽管汇率高企,愿意使用澳大利亚散酒的国内企业还是有增无减,尤其是用在国产品牌的高端酒上面。原因可能是澳大利亚葡萄酒那种浓郁果香型的风格已经被酒厂和消费者所接受,其它国家的产品暂时难以取代。如果法国酒在中国畅销的原因是消费者普遍认同法国有着生产优质葡萄酒的悠久历史,那笔者认为澳大利亚在口味上已经赢得不少消费者的认同,他们觉得葡萄酒的首要口味特征就是果香。 智利酒是未来的机会 智利多年以来都是中国散装酒的供应大国,排名数一数二,但智利的原瓶进口酒却一直未能在我国取得双位数的市场份额,甚至还落后于意大利,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智利酒的性价比是很高的,而且中国和智利之间还有自由贸易协议,进口酒的税率有额外优惠,但可能消费者对智利酒的口感印象不深,加上智利品牌推广的力度比不上法国和澳大利亚,所以表现还是不够理想,但这也意味着行业里面的一个发展机会。 中国消费者的自信心有待提高 过去一年比较遗憾的事就是以“拉菲堡”为首的法国名庄酒被炒得太高,开始不理性,不要说“性价比”,就是把“稀缺性”和“品牌价值”这两大因素也考虑进去,这些酒的价格也是跟现实脱节。 撇开投机的行为不谈,对这些名庄酒的强大需求反映了中国消费者自信心还是比较低,尽管有钱,但消费却缺乏了自己的风格,自己不懂,也怕别人觉得他不懂,所以只能盲目跟风。要消费者建立起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靠整个行业共同努力。相信未来一年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还会陆续给我们带来惊喜,行业将在文化推广和商业行为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