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葡萄酒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2-12-24 12:04:09 阅读:422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酿酒葡萄产区和葡萄酒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山东省葡萄酒工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葡萄酒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产量快速增长,行业经济运行质量稳定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优势逐步发挥。 (一)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省拥有葡萄酒企业238家,占全国的23.7%;规模以上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约40亿元,约占全国的23%。2010年葡萄酒产量37.54万千升,实现工业总产值166.63亿元、销售收入16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4.48%、53.83%、56.33%。“十一五”期间,全省葡萄酒产量、销售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32.8%。 (二)原料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骨干企业均建立了一批稳定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十一五”新增酿酒葡萄面积21.74万亩。截至2010年末,张裕公司全国葡萄基地达到25.15万亩;中粮长城公司宁夏2万亩原料基地已经投入建设,新疆3万亩原料基地建设将启动。威龙集团相继在山东、甘肃、吉林、河北等地建立了原料基地,其中甘肃武威的有机原料基地初步形成,未来5年将达到15万亩规模;华东猎王谷1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和1万吨的酒庄即将完工。 (三)品牌建设成就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葡萄酒企业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张裕、华东、烟台长城、威龙葡萄酒等名牌产品。截至2010年末,全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产品7个;全国驰名商标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2个,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了3个、19个。 (四)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干型葡萄酒超过总产量的90%。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合资、独资、股份制、民营企业约占97.64%。所有制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企业较快发展。 (五)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农大分校、山东农业大学设立了葡萄酒专业,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设立了蓬莱葡萄酒分院等。截至2010年末,全省拥有葡萄酒行业专业科研机构1所、企业科研机构22所,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3个、行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十一五”期间,葡萄酒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5项;拥有专利110余项。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葡萄酒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酿酒葡萄现代育种、选优复壮技术欠缺,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缺乏系统研究,产地酵母筛选和培育工艺研究不够,酿酒葡萄种植管理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地下酒窖设施不足,葡萄酒文化宣传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将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对葡萄酒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给我省葡萄酒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欧美等传统市场对葡萄酒的需求受到抑制,葡萄种植面积和葡萄酒消费量增长缓慢。国际知名品牌凭借人才、技术、品牌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在继续巩固国际葡萄酒市场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中国葡萄酒市场开拓力度,特别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葡萄酒文化传播卓有成效,对国产葡萄酒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国内葡萄酒产业迅猛发展,新兴葡萄产区和葡萄酒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山东省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延伸葡萄酒产业链,加强葡萄酒文化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葡萄酒产业创新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注重葡萄酒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开发生产适应国内消费需求的葡萄品种和葡萄酒风味,满足国内消费增长需求。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2.技术创新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打造产业创新联盟,着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提升产业创新联盟的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经营创新、文化创新,实现葡萄酒工业创新发展。 3.质量安全原则。切实执行国家、省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不断完善地方标准和行业规范,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完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4.低碳发展原则。加强冷冻、废水、皮渣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研究,推广应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逐步减少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实现污染物减量达标排放。 5.国际化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发展思路,引进并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发展机遇。 (三)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到2015年,全省形成葡萄酒100万千升左右生产能力,产量达到75万千升左右,全省葡萄酒的销售收入达到330亿元左右。 2.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酒庄酒及高档酒的比例达到35%左右。干型酒达到85%,其中干红葡萄酒约占45%,干白葡萄酒约占40%;甜型酒(含冰葡萄酒)和特种葡萄酒约占15%。 3.品牌和技术创新体系目标。到2015年,新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中心3个。建设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酿酒工程中心。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名牌5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0个。 4.原料基地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省酿酒葡萄基地发展到80万亩(含省外),大型生产企业都建立起稳定的原料基地,酒庄基地初步形成。品种选育和选优复壮工作有序开展,品种区域化和酒种区域化初具雏形,葡萄栽培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 5.清洁生产和低碳目标。到2015年,全省葡萄酒85%以上的企业达到生产废水的再回收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按照“从田间到餐桌”的思路,完善葡萄酒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有机原料基地、酒类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旅游等重点环节,以工业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反哺农业。抓好基地建设,促进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应用,到2015年达到葡萄管理、采收和加工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示范。推动葡萄酒生产、包装装备国产化、系列化、自动化。加快物流现代化进程,完善葡萄酒销售网络。大力挖掘酒庄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强酒庄的宣传和旅游开发。推动烟台酒庄旅游的发展,形成烟台至蓬莱的酒庄旅游景观带。巩固烟台产区的主导地位,加快蓬莱产业集群结构升级,发展高档酒庄集群,形成小产区特色酒庄。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优化葡萄酒产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加强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葡萄酒行业技术水平,调整和丰富产品品种和风味。加大酿酒葡萄选育和选优,开展品种区域化工作。加强产地酵母选育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地特性和产品质量。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葡萄酒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公共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现代经营手段,逐步向国际接轨。培育我省葡萄酒产业特色,面向国际市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适时推出我省行业的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打造山东省整体品牌。 (三)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业标准制定。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我省行业技术联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成功经验。研究制定我省葡萄酒分级标准、酿酒葡萄种植规范等地方标准,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动葡萄酒产业质量、过程监控标准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协调与配套,支撑葡萄酒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加快感官品评、真实性识别与判定、清洁生产等酿酒产业标准化工作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标准研制。加快葡萄酒技术标准与国际相关葡萄酒标准的接轨。积极跟踪国际酒业先进法规标准发展趋势,完善或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技术手段、研究产业现代技术规范及标准化,进一步完善葡萄酒产业标准体系。 (四)重视人才培养,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过培养、吸引和集聚葡萄酒专业人才,特别是国内外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我省葡萄酒产业提供人才保证。建设葡萄酒人才校企培养基地,鼓励高校、职业培训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葡萄酒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与葡萄酒相关的专用学科,支持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葡萄酒实训基地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葡萄酒行业紧缺人才。完善葡萄酒行业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葡萄酒人才的国际交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允许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分享创新收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实施人才继续教育和培养工程,通过行业技能竞赛和技师、高级技师评审等形式,推动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育。努力建设一支满足葡萄酒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五)加快葡萄酒专业市场建设,倡导社会责任。鼓励各地建立葡萄酒专业市场,对葡萄酒专业市场建设给予政策性扶持。加强酒类流通随附单的监管,规范葡萄酒流通领域,尤其是进口小包装酒流通环节。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建立我省葡萄酒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惩奖有制度的葡萄酒工业企业诚信体系。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扶持行业协会发展,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发挥职能作用,促进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