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指导消费者鉴别假酒

时间:2012-12-24 11:56:59  阅读:485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步提高,在日常宴饮以及商务接待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进口葡萄酒。不仅选择更多,而且还能感受不同国家的葡萄酒文化。但是另一方面,进口葡萄酒品种繁多,而且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状况。近期,部分媒体对进口葡萄酒行业的负面报道较多,而其中又以假酒问题最为突出,甚至个别地方政府部门、机构和媒体刊登的进口葡萄酒鉴别方法都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作为进口葡萄酒全国性行业组织的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对进口葡萄酒的市场情况、主要特点以及大众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帮助广大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行业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切实提高广大消费者识假防骗的能力。   一、我国葡萄酒进口情况   中国在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迎来了消费升级时代,葡萄酒作为消费升级的产品,快速成长的势头显而易见。据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葡萄酒进口总量为36万千升,进口总额达13.98亿美元,进口均价3.87美元/升。其中原瓶装进口葡萄酒数量为24万千升,金额为12.73亿美元;2升以上包装葡萄酒,即散装酒进口数量为12万千升,金额为1.2亿美元。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智利、西班牙、美国、南非、新西兰、德国和阿根廷是我国原瓶装葡萄酒进口的前10大来源国,其中法国占整个进口量的48%。由于2升以上包装葡萄酒,即散装酒进口后主要用于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罐装,已无法与国产葡萄酒进行明确的区分,所以本文将重点讨论原瓶装进口葡萄酒的有关情况。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预计,至2020年中国人均消费葡萄酒会达到5瓶以上,相对于2011年人均消费不到1.5瓶的数字,意味着中国在2020年的市场总量可望达到70亿瓶。但是该消费量如果全部采用中国种植的葡萄,需要新增葡萄种植上千万亩。且不论我国葡萄种植技术以及相应酿酒技术匮乏而必然导致土地使用缺乏效率,对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用1000万亩的土地资源去支撑一个非涉及到国计民生的行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有关方面曾经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举办两次论坛,探讨在国内种植葡萄园,但主要有两个障碍,一是人才(南非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从法国引进人才),二是土地产权,葡萄藤的寿命可以超过70年,中国农业土地流转30年,所以成本较高。因此进口葡萄酒是长期的趋势。   近年来国产葡萄酒产业发展较快,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1980年我国葡萄酒产量为7.8万千升,2000年为20万千升,2011年则达到了116万千升,21年的时间产量增长了近14倍。根据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进口葡萄酒36万千升,占国内市场消费总量的24%。   葡萄酒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需求,更是品质上的追求。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出版的《2010年中国葡萄酒白皮书》中将葡萄酒可以大致分为两种:饮用型葡萄酒和酒庄酒。饮用型葡萄酒目的在于饮用,生产企业通过外购各种散酒,进行无差异化灌装,数千万瓶同一口味,以满足消费者对酒精的需求。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内市场上主要的葡萄酒类型。饮用型酒是工业产品。   而酒庄酒则只能通过在该酒庄自己庄园的土地上种植葡萄,并完成酿制工作。每个酒庄正是由于地理风貌、人文环境及酿造方法的千差万别,让酒庄酒呈现出多品牌、小规模的特性,成为典型的农产品。其口味个性化十足,极尽葡萄酒的精华,其中著名的拉菲等就是酒庄酒的典型代表。酒庄酒是农产品。   根据海关统计,中国进口原瓶装葡萄酒平均价格在4欧元左右,完税后的成本价约为6欧元,由此可见原瓶装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水平和国内生产的平均每瓶不到2欧元的葡萄酒的市场定位明显不同,进口葡萄酒丰富了广大消费者的选择,补充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   由于原瓶装进口葡萄酒进口环节的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等综合税高达48.2%,以2011年为例,仅原瓶装进口葡萄酒即为国家贡献税收(含进口和进口批发环节)60亿元以上(未包括散装进口葡萄酒进口后相关环节的税收贡献)。此外,原瓶装葡萄酒和任何消费品一样,一般需要至少2级批发和零售终端环节,因此,到达消费者之前至少还要贡献类似的税收。据海关统计,2011年进口葡萄酒企业数量4,000家,加上国内从事进口葡萄酒销售的数万家企业,直接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至少达60万人以上。   因此,进口葡萄酒的发展总体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走私、傍大牌和假冒伪劣等问题。对此,商务、海关、质检、工商等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近期将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出台。为切实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进口葡萄酒行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将密切配合有关政府主管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行业经营,支持规范经营的葡萄酒进口企业,大力推动优秀经营主体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发展。   二、进口葡萄酒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   1、进口葡萄酒行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总体形势良好,但在国内流通领域存在较严重的假冒伪劣、山寨产品误导消费者等问题,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   2、以往进口酒行业缺乏一个能有效发挥协调作用的行业组织,无法准确、及时、客观、权威地代表整个行业向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市场和消费者反映或传递信息。   3、个别媒体报道缺乏准确和专业的信息来源,且互相转载,导致负面消息的大范围传播,造成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整个行业的不良印象。   4、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的认知度有待提高,行业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三、如何放心选择原瓶装进口葡萄酒   1、选择从长期规范经营的进口企业购买原瓶装进口葡萄酒   由于国外葡萄酒庄多达百万以上,品种复杂,品牌众多,且不同年份生产的葡萄酒差异较大,而国内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知识了解有限,因此建议消费者从长期规范经营的进口企业购买原瓶装进口葡萄酒,以有效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利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正在筹备成立酒类进口商分会。关于分会会员资格,将采取严进宽出的措施,并规定只有三年以来在商务、海关、质检、工商、外管等部门无不良记录的进口酒企业才能申请成为该分会的会员。成为会员后,一旦有证据证明某会员企业不诚信经营,立即取消其会员资格。分会将对规范经营企业进行资质认证,加强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监管酒类经营者实现市场秩序的规范。使守法经营的企业得到便利,减少被监管成本,并且使消费者信任这些企业;把非法经营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公布于众,让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避而远之。   厦门建发国际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圣皮尔精品酒业(上海)有限公司、厦门优传酒业供应链有限公司、上海卡聂高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北京酒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酒仙网)、名品世家(北京)酒业连锁有限公司、深圳市怡亚通酩酒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天津食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也买(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浙江商源国际酒业有限公司、中国国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知名葡萄酒进口企业于今年4月16日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发起成立“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口商分会”倡议书》。   2、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选择高性价比的进口葡萄酒,在选购过程中切忌盲目追求高价   对于进口葡萄酒知识相对匮乏的中高端消费者,建议可以优先选择知名酒类出产国的知名品牌。一方面,这些品牌往往比较鲜明地代表着原产国的葡萄酒风格,另一方面,知名的进口葡萄酒往往会选择更具实力的代理商,这些代理商会予以比较专业的物流和仓储投入,可以保证进口葡萄酒的品质。   对于普通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高性价比的进口葡萄酒产品,而不必拘泥于生产国或产区是否知名,自己喜欢的就是最适合的,切忌盲目追求高价。   3、普通消费者如何鉴别原瓶进口葡萄酒的真伪   所有进口葡萄酒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出具的报关单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具的卫生证书,如果无法出具以上单据及文件则是非正规或者非合法产品。   所有正规进口的葡萄酒都贴有中文背标,如果没有中文背标的葡萄酒则是非正规或者不合法产品。   葡萄酒酒标上有明显的语言拼写错误或者上下文矛盾的很有可能是假酒。   消费者应该选择有信誉的正规葡萄酒销售渠道进行购买,并积极使用消费者保护权益法以及315消费者保护热线来为自己维权。   4、鉴别中常见误区   误区一:市面上带包装的葡萄酒才是真酒,不带包装的都是假酒。   正解:进口葡萄酒往往都是非常简易的纸箱或者木箱包装,而礼盒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并包装。   误区二:葡萄酒瓶上的计量单位标明75cl的为原装进口的葡萄酒,而标为750ml的为进口灌装酒或假冒的进口红酒。   正解:75cl和750ml都是葡萄酒常见的计量单位,由酒庄自由选择使用,市场中两种计量单位都很常见。   误区三:原装进口葡萄酒的瓶底为凹陷状而假酒没有凹陷。   正解:传统中葡萄酒瓶底的凹陷主要功能是为了收集葡萄酒的沉淀,而许多红、白葡萄酒几乎不会有沉淀,因此凹陷较浅,更有部分产区的特色瓶型就是平底的(例如雷司令白葡萄酒和法国慕斯卡岱产区的白葡萄酒)。   误区四:原装进口葡萄酒的生产日期很特别吗?而一般以“年-月-日”形式排布的都是假酒吗?   正解:进口葡萄酒的生产日期往往都是代表了该葡萄酒的灌装日期和批次,具体使用哪种编码形式是酒庄自己决定的,常见的编码方法有“年份加上本年度第N天第N批次”,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酒庄选择了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的“年-月-日”编码方法。   误区五:原装进口葡萄酒背面都会有国际条形码,没有的都是假酒。条形码中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不同的国家,如果数字与产国代码不符的就是国内灌装的酒。   正解:条形码主要用于葡萄酒流通环节中追溯和计价等功能,而各国葡萄酒酒标法规中并没有强制要求有条形码,因此许多葡萄酒都是没有条码的。而条码的首字母是根据条码申请公司所在国进行编排的,例如一个中国公司申请了条码并将条码给予其法国葡萄酒供应商打印在酒标上,那么是葡萄酒的条码就是以中国的“6”开头,但是葡萄酒却是真酒。   误区六:进口葡萄酒无外文背标的都是假酒。   正解:各国的酒标法规定了葡萄酒酒标必须包含灌装商、酒精度、产国等强制性的内容,只要这些内容在正标上有显示,就不需要有背标。同时背标本身会增加葡萄酒的成本,因此许多进口葡萄酒都是没有外文背标的。   误区七:酒帽松动的都是假酒。   正解:酒帽是否松动与酒帽的材质以及加温温度有关,因此酒帽松动或者紧实都是正常的。   误区八:葡萄酒中有黑色沉淀或者白色结晶的都是假酒   正解:葡萄酒中的酒石酸和色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沉淀,而该沉淀对于身体是无害的,可以通过醒酒(滗析)或者竖直静置的方法分离沉淀,从而不影响饮用。   误区九:没有QS标志的进口葡萄酒都是假酒   正解:QS标志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规定的,目前,进口葡萄酒不需要贴QS标志。   误区十:没有保质期的进口葡萄酒都是假酒   正解:国标GB7718规定葡萄酒和酒精度超过10度的其他饮料酒可免除标示保质期。   误区十一:喝了舌头发黑的为假酒   正解: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葡萄酒内的天然花青素造成的。花青素为葡萄皮中的红色素主要成分,在发酵过程中会逐渐浸泡到葡萄果汁中。在我们饮用葡萄酒时,酒液中的天然花青素会滞留在我们的舌头、牙齿或嘴唇上,大多呈现紫红色,有时与口腔中的酶反应后呈现紫黑色。花青素为100%天然色素,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   为配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受商务部委托,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目前正在组织国内主要葡萄酒进口企业,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多个城市,采用多种形式举办有关进口葡萄酒知识培训与普及工作,向广大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和消费者介绍进口葡萄酒的鉴别方法,增强广大酒类经销商和消费者识假防骗的意识和专业知识。   注:最知名品牌葡萄酒的鉴别   以拉菲为例:   拉菲酒庄出品的葡萄酒仅有2款:正牌Chateau LafiteRothschild和副牌Carruades de Lafite,其中正牌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平均在1万元以上,副牌在5000元以上,消费者切不可轻信低价的“假拉菲”葡萄酒。   拉菲酒庄隶属于Domaines Barons de Rothschild(罗斯柴尔德男爵酒庄集团,简称DBR),集团旗下在全世界各地购有酒庄,并且有自己的品牌葡萄酒(例如:拉菲传奇等),这些葡萄酒与拉菲酒庄同属一母公司,因此常有消费者将其混淆,需要明确辨别。除拉菲正牌外,其他拉菲家族产品均印有DBR五箭Logo。   拉菲酒庄宣布所有2012年2月以后生产的拉菲正牌和拉菲副牌酒将采用全新的“泡沫印记”防伪标签技术来鉴别真伪。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