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葡萄,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

时间:2021-01-27 22:21:46  阅读:421

来源 : 南都周刊 作者 :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曾拥有约2万亩三北防护林带的敦煌阳关林场遭“剃头式”砍伐。被砍伐的防护林地用来种葡萄,为阻止防护林与葡萄争夺水分和养分,种植者对防护林痛下杀手。

报道称,“这条西锁沙龙、东保绿洲的防风固沙生命线,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由此人为撕开一道宽约5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事情发酵后,甘肃成立调查组,于1月20日下午赶赴敦煌市阳关林场,对照反映的问题,会同酒泉市和敦煌市全面开展调查核实。调查组表示,将依法依规开展调查,如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严查严办。同时,将根据调查进展,及时向社会公开通报相关情况。

人民日报1月24日发表短评称:绝不容数代人努力毁于急功近利。“欲守敦煌,先守阳关”,一旦阳关的绿色长城被毁,拿什么护佑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

众所周知,敦煌位于我国河西走廊最西端,数百年来因其大名鼎鼎的莫高窟和壁画闻名天下。敦煌地处沙漠地带,西边的库姆塔格沙漠常年来不断侵蚀敦煌,干旱缺水也是常态。1963年建成的阳关林场成为敦煌的“保护伞”,也成为了这座历史名城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的生命线,对保护敦煌地区的生态环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自2000年以来,来自外地的承包户蜂拥进入阳关林场,大面积租赁林地开发建设葡萄园。而目前葡萄生产已经成为阳关林场的支柱产业,阳关林场中被毁掉的防护林地全部用来种植用水量巨大、要经常翻土才能种植成功的葡萄。可是葡萄的种植也给林场的本职工作带来了“灭顶之灾”。大面积种植葡萄,使得阳关林场多年培养的良好土壤,变得沙质疏松,成为流动沙土,人为制造了大面积沙尘源。相关专家表示,阳关林场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沙固沙,大面积种植葡萄不仅无法防沙固沙,甚至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土地沙漠化的风险。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得知,敦煌市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或是阳关林场遭伐一事背后的葡萄“种植方”。

早在2018年,中国绿发会政研室就开始密切关注阳光林场公益林被毁情况,并在实地调查取证后,于2019年3月29日向甘肃矿区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状告阳关林场和敦煌市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请求法院依法判阳关林场立即停止对阳关林场的防护林林木进行砍伐、毁坏林木的行为,赔偿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损失,恢复被毁的防护林、公益林林地原状到受到损害之前的状态和功能、向公众赔礼道歉等。

然而,此后案件的推进却是困难重重。“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希望通过司法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推进落实环境司法专门化。”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谈起两年来的诉讼历程感受颇深:“甘肃省对公益诉讼案件作出集中管辖的决定,由甘肃矿区人民法院受理一审公益诉讼。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法院未按要求有效发挥职能,只是强烈要求调解此案。”

而原告中国绿发会认为调解不会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因此,此后案件审理中,法院却对中国绿发会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提出质疑,案件最终卡在原告主体审查上。

“在此案公益诉讼调解安排中,地方政府部门也深度介入,对存在的破坏问题是确认的,但是调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马勇说。

在马勇看来,“敦煌毁林案的发生不是缺位了社会监督,而是缺位了对社会监督的认真回应与扎实落实。”

“呼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西北地区开展持续专项督察,一方面发现问题督促解决,另一方面督察与生态文明相悖的地方决策,彻底转变发展观念,全面守护西北生态屏障。”马勇补充说。

根据企查查提供的数据,敦煌市葡萄酒业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葡萄酒酿造、批发、销售、餐饮服务,法定代表人以及控股股东为钟学军。

而钟学军旗下的产业种类繁多,除葡萄酒外,其还拥有敦煌沙漠生态公园、敦煌市沙漠森林公园、敦煌市古城旅游影视公司、肃北县万隆畜农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涉及旅游、文化、农业等多个领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