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廊”路在何方——“百亿陇酒计划”发展观察(上)
时间:2019-10-30 17:31:26 阅读:540
来源 : 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 何成军 吴正楠
自2011年以来,每逢一年一度的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都是甘肃葡萄酒产业大放异彩的日子。
而今年的第九届,成为美酒节举办以来的又一里程碑——10月12日,《培育百亿陇酒产业促销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根据这一《方案》,力争“十四五”末,全省酒生产企业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其中“在稳定现有白酒销售并稳步扩大的基础上,以葡萄酒和果酒为主体,合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打造陇酒百亿产业的决策部署”,给葡萄酒产业赋予了新的使命。
对于葡萄酒板块,由于进口品牌不断涌入,国产葡萄酒品牌面对的则是全国化品牌和进口品牌的双重压力。
作为百亿陇酒产业“主体”之一的葡萄酒,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
“葡萄酒廊”的困惑
位于临泽县板桥镇的红桥酒庄,被包裹在一片葡萄架里。占地万亩的红桥葡萄酒庄园,在河西走廊已成为一景,每到秋季,5000亩葡萄架上串串葡萄如珍珠玛瑙般点缀着这片绿洲。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这里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位于世界公认的最适合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北纬38°,境内地势平坦,光照资源丰富,有红色沙砾土壤。红桥酒庄在酿酒葡萄基地种着包括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贵人香、北冰红等品种。
以此为依托的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拥有3000t/a葡萄酒生产线,灌装能力3000瓶/小时,可年产干红葡萄酒2500t,年产干白及冰白葡萄酒500t。
公司负责人贾进告诉记者,从2014年建厂至今,5年时间并没有突破“地产酒本地销”的销售格局。2018年公司销售额为1200万元,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只有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企业才能正常运转。”
为了促进销售,贾进借鉴工业旅游的经验,将红桥酒庄打造成了AAA级景区,以游促销,通过体验式旅游来培养葡萄酒的忠实客户。今年,又与七彩丹霞景区合作,打造了价值40万元的七彩丹霞主题定制酒。
贾进认为,这条市场培育之路会很艰辛,“葡萄酒市场竞争激烈,作为地产酒,品牌认知度的培育尚有个漫长的过程。”
已经连续举办九届河西走廊葡萄美酒节的武威市,早在2012年就拥有了“中国葡萄酒城”的名誉,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葡萄酒生产基地。有了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的“烫金名片”,武威市目前还缺乏葡萄酒集中展示和销售场地,武威葡萄酒文化展示宣传区域有限。
10月12日,武威市专门就华丽街——河西走廊美酒文化街进行了推介。规划中的河西走廊美酒文化街将对标国内一线酒文化主题街区,打造西北首家葡萄酒文化一条街,展现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彰显河西走廊葡萄酒千年历史文化,实现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宣传、葡萄酒产品展销等综合功能。
择址于此,是诸多因素考量的结果。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迎来旅游崛起新时代,2018年甘肃省旅游接待人数达3.02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60亿元。河西走廊的美酒变特产、游客变顾客将是一个趋势。
此外,依托武威西北外贸陆港,“天马号”中欧班列,国际陆港跨境电商全球直购体验中心,打造国家级葡萄美酒展销交流中心,河西走廊的美酒可以从这里走向世界。
外来的压力
在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葡萄酒已翩然进入寻常百姓餐桌。
然而,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却一直被“舶来品”挤压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使得葡萄酒除了在商务场合等特殊领域流通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消费者的日常餐饮中。”前来参加第九届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的商务部市场运行司二级巡视员陈平,对葡萄酒市场有着多年的研究。
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统计,2018年,我国消费葡萄酒总量为180万千升,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而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葡萄酒产量为62.9万千升,仅占消费总量的约1/3;我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1.24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3.38升的一半。
“未来国内葡萄酒市场,无论是产量、还是人均消费量,都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陈平说。
在看到潜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陈平分析,受环保政策从紧、需求增加、玻璃涨价等影响,酒类生产和流通成本持续上升,我国葡萄酒产量已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进口份额不断增加。据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我国葡萄酒进口额28.6亿元,约占酒类进口总额的49.5%,在酒类进口中位列第一。特别是随着关税减免的逐步实施,给国产葡萄酒产业带来很大冲击。
“2018年初,我国对格鲁吉亚进口葡萄酒实行零关税;2019年初,自澳大利亚进口的葡萄酒也迎来了零关税。越来越多质优价廉的原酒已深入产区,部分酒企转用进口国外的原酒进行生产,对国内葡萄酒生产乃至酿酒葡萄种植也造成了一定影响。”陈平说。在“舶来品”层层挤压下,本埠葡萄酒却略显式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4年起,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酿酒总产量连年下降,2019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24.47万千升,同比下降19.98%。而同期自2014年至2017年,进口葡萄酒数量、金额双双攀升。2018年,葡萄酒进口量虽出现了自2014年来的首次下滑,但跌幅较小,且进口额依然实现了微幅增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自产葡萄酒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参会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稽查局副局长路政闽分析认为,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现状,“知己知彼才能从挑战中找到机遇”。
本埠的优势
“当然,我国葡萄酒产业也有其优势所在。”陈平说,从全球葡萄酒产业统计数据来看,尽管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葡萄酒产量遥遥领先,但中国葡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们有充足的原材料。目前,我国已形成11个较大规模的葡萄酒产区,河西走廊就是其中之一。每个葡萄种植地区因为土壤、气候、温度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长环境,使得所酿制葡萄酒独一无二,这是相比国外葡萄酒产区,本土产区的优势也是竞争力所在。”陈平说,武威地处北纬30-40度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区内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土质疏松、含钙高,热交换快,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越,是我国乃至世界有机葡萄酒的最佳产地之一,种植的黑比诺、赤霞珠、意斯林和霞多丽等葡萄品种,完全可以和法国波尔多、勃艮第等优质产区相媲美。
“葡萄美酒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留下的千古名句,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代言了整整1300年。
其实,河西走廊盛产葡萄酒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葡萄种子后,就开始在河西走廊种植、酿造,使葡萄酒成为历朝贡品,凉州葡萄及葡萄美酒已名扬天下。
这里无疑是发展葡萄酒产业的黄金区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种植酿酒葡萄30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8%;莫高、威龙、紫轩、祁连、国风等品牌快速成长,全省葡萄酒加工企业和特色酒庄达到19家,正在建设的酒庄2个,葡萄酒产能达到14万吨。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葡萄酒产业发展,以酿酒产品包装、副产物精深加工等为切入点,推进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百姓得实惠、企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特色产业。”甘肃省商务厅厅长张应华说。
如今,这里的酿酒葡萄基地不断成长成熟,葡萄酒庄星罗棋布,葡萄酒与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深度融合。
得益于葡萄酒而跻身于中国特色小镇的武威市凉州区清源葡萄酒小镇便是其中之一。在6.2万亩葡萄园的环绕下,莫高国际生态酒城、威龙欧斐堡酒庄都巧妙地结合周边沙丘地势,成为绿树成荫的庄园式工厂。
“特别是今年以来,将陇酒产业列入十大生态产业之一,作为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研究制定了《培育陇酒百亿产业促销提升行动方案》,提出了稳定扩大白酒销量,全力提升葡萄酒销量,积极突破果酒销售战略,力争‘十四五’末全省酒生产企业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的奋斗目标。”张应华说,经过多年开拓市场,现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省内外销售网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甘肃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广阔前景”。
自2011年以来,每逢一年一度的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都是甘肃葡萄酒产业大放异彩的日子。
而今年的第九届,成为美酒节举办以来的又一里程碑——10月12日,《培育百亿陇酒产业促销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根据这一《方案》,力争“十四五”末,全省酒生产企业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其中“在稳定现有白酒销售并稳步扩大的基础上,以葡萄酒和果酒为主体,合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打造陇酒百亿产业的决策部署”,给葡萄酒产业赋予了新的使命。
对于葡萄酒板块,由于进口品牌不断涌入,国产葡萄酒品牌面对的则是全国化品牌和进口品牌的双重压力。
作为百亿陇酒产业“主体”之一的葡萄酒,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
“葡萄酒廊”的困惑
位于临泽县板桥镇的红桥酒庄,被包裹在一片葡萄架里。占地万亩的红桥葡萄酒庄园,在河西走廊已成为一景,每到秋季,5000亩葡萄架上串串葡萄如珍珠玛瑙般点缀着这片绿洲。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这里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位于世界公认的最适合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北纬38°,境内地势平坦,光照资源丰富,有红色沙砾土壤。红桥酒庄在酿酒葡萄基地种着包括赤霞珠、梅鹿辄、马瑟兰、贵人香、北冰红等品种。
以此为依托的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拥有3000t/a葡萄酒生产线,灌装能力3000瓶/小时,可年产干红葡萄酒2500t,年产干白及冰白葡萄酒500t。
公司负责人贾进告诉记者,从2014年建厂至今,5年时间并没有突破“地产酒本地销”的销售格局。2018年公司销售额为1200万元,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只有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企业才能正常运转。”
为了促进销售,贾进借鉴工业旅游的经验,将红桥酒庄打造成了AAA级景区,以游促销,通过体验式旅游来培养葡萄酒的忠实客户。今年,又与七彩丹霞景区合作,打造了价值40万元的七彩丹霞主题定制酒。
贾进认为,这条市场培育之路会很艰辛,“葡萄酒市场竞争激烈,作为地产酒,品牌认知度的培育尚有个漫长的过程。”
已经连续举办九届河西走廊葡萄美酒节的武威市,早在2012年就拥有了“中国葡萄酒城”的名誉,已成为国际知名的葡萄酒生产基地。有了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的“烫金名片”,武威市目前还缺乏葡萄酒集中展示和销售场地,武威葡萄酒文化展示宣传区域有限。
10月12日,武威市专门就华丽街——河西走廊美酒文化街进行了推介。规划中的河西走廊美酒文化街将对标国内一线酒文化主题街区,打造西北首家葡萄酒文化一条街,展现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彰显河西走廊葡萄酒千年历史文化,实现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宣传、葡萄酒产品展销等综合功能。
择址于此,是诸多因素考量的结果。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河西走廊迎来旅游崛起新时代,2018年甘肃省旅游接待人数达3.02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60亿元。河西走廊的美酒变特产、游客变顾客将是一个趋势。
此外,依托武威西北外贸陆港,“天马号”中欧班列,国际陆港跨境电商全球直购体验中心,打造国家级葡萄美酒展销交流中心,河西走廊的美酒可以从这里走向世界。
外来的压力
在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葡萄酒已翩然进入寻常百姓餐桌。
然而,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却一直被“舶来品”挤压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使得葡萄酒除了在商务场合等特殊领域流通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消费者的日常餐饮中。”前来参加第九届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的商务部市场运行司二级巡视员陈平,对葡萄酒市场有着多年的研究。
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统计,2018年,我国消费葡萄酒总量为180万千升,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而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酒类生产企业葡萄酒产量为62.9万千升,仅占消费总量的约1/3;我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1.24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3.38升的一半。
“未来国内葡萄酒市场,无论是产量、还是人均消费量,都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陈平说。
在看到潜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陈平分析,受环保政策从紧、需求增加、玻璃涨价等影响,酒类生产和流通成本持续上升,我国葡萄酒产量已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进口份额不断增加。据海关总署统计,2018年,我国葡萄酒进口额28.6亿元,约占酒类进口总额的49.5%,在酒类进口中位列第一。特别是随着关税减免的逐步实施,给国产葡萄酒产业带来很大冲击。
“2018年初,我国对格鲁吉亚进口葡萄酒实行零关税;2019年初,自澳大利亚进口的葡萄酒也迎来了零关税。越来越多质优价廉的原酒已深入产区,部分酒企转用进口国外的原酒进行生产,对国内葡萄酒生产乃至酿酒葡萄种植也造成了一定影响。”陈平说。在“舶来品”层层挤压下,本埠葡萄酒却略显式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4年起,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酿酒总产量连年下降,2019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24.47万千升,同比下降19.98%。而同期自2014年至2017年,进口葡萄酒数量、金额双双攀升。2018年,葡萄酒进口量虽出现了自2014年来的首次下滑,但跌幅较小,且进口额依然实现了微幅增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自产葡萄酒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参会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稽查局副局长路政闽分析认为,需要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葡萄酒业发展现状,“知己知彼才能从挑战中找到机遇”。
本埠的优势
“当然,我国葡萄酒产业也有其优势所在。”陈平说,从全球葡萄酒产业统计数据来看,尽管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葡萄酒产量遥遥领先,但中国葡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们有充足的原材料。目前,我国已形成11个较大规模的葡萄酒产区,河西走廊就是其中之一。每个葡萄种植地区因为土壤、气候、温度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长环境,使得所酿制葡萄酒独一无二,这是相比国外葡萄酒产区,本土产区的优势也是竞争力所在。”陈平说,武威地处北纬30-40度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区内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土质疏松、含钙高,热交换快,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越,是我国乃至世界有机葡萄酒的最佳产地之一,种植的黑比诺、赤霞珠、意斯林和霞多丽等葡萄品种,完全可以和法国波尔多、勃艮第等优质产区相媲美。
“葡萄美酒夜光杯”——唐代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留下的千古名句,为河西走廊葡萄酒代言了整整1300年。
其实,河西走廊盛产葡萄酒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葡萄种子后,就开始在河西走廊种植、酿造,使葡萄酒成为历朝贡品,凉州葡萄及葡萄美酒已名扬天下。
这里无疑是发展葡萄酒产业的黄金区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种植酿酒葡萄30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8%;莫高、威龙、紫轩、祁连、国风等品牌快速成长,全省葡萄酒加工企业和特色酒庄达到19家,正在建设的酒庄2个,葡萄酒产能达到14万吨。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葡萄酒产业发展,以酿酒产品包装、副产物精深加工等为切入点,推进葡萄酒全产业链发展,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百姓得实惠、企业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特色产业。”甘肃省商务厅厅长张应华说。
如今,这里的酿酒葡萄基地不断成长成熟,葡萄酒庄星罗棋布,葡萄酒与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深度融合。
得益于葡萄酒而跻身于中国特色小镇的武威市凉州区清源葡萄酒小镇便是其中之一。在6.2万亩葡萄园的环绕下,莫高国际生态酒城、威龙欧斐堡酒庄都巧妙地结合周边沙丘地势,成为绿树成荫的庄园式工厂。
“特别是今年以来,将陇酒产业列入十大生态产业之一,作为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研究制定了《培育陇酒百亿产业促销提升行动方案》,提出了稳定扩大白酒销量,全力提升葡萄酒销量,积极突破果酒销售战略,力争‘十四五’末全省酒生产企业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的奋斗目标。”张应华说,经过多年开拓市场,现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省内外销售网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甘肃具有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