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ET葡萄酒讲师的奋斗(二)
时间:2014-12-24 00:00:00 阅读:760
葡萄酒文化进阶篇 ——写给喝酒不到500款的酒友
曼城待久了,时而会听说些酒圈新闻,初次听说某人只尝一口酒,即可知道是美乐(Merlot)还是希哈(Syrah)酿的,心中简直崇拜的要死。随着葡萄酒文化求知欲的不断高涨,我意识到,我需要选择专业课程学习。多番咨询,查到WSET(官网(http://www.wsetglobal.com ,今年已经开通中文官方网站 http://www.wset-china.com/ )后,在伦敦桥(London bridge)附近的WSET总部,启动了我和WSET的亲密接触。
我的WSET初阶段学习经历:
WSET 2级夜间课程为期两个月,参加考试后,继续参加WSET 3级夜间课程,为期四个月。
最初,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的我,抱着对葡萄酒专业知识非常敬畏的态度开始WSET2级课程的学习。两个月下来,初步对世界主流的十几种葡萄品种特点、风格,及多个主流葡萄酒出产国的信息有所了解。我发现,之前自我摸索葡萄酒的1年半里,歪打正着,我已了解到一些基本的葡萄酒知识。但系统学习WSET2,帮助我把已了解的知识点串了起来,也及时纠正了自学时对葡萄酒存在的认知偏差。
顺利通过WSET2级的考核后,由于难以抑制的好奇,我选择继续,但进入WSET3课堂后,深刻感受到WSET3级与2级之间专业知识的跨度之大,加上要求越来越高的品鉴环节,犹如小学生毕业跳过初中直接上了高中。
随着课程的进阶,接触、品尝越来越多的葡萄酒后,我发现自己在品酒水平虽然没提高多少,但对葡萄酒的理解有了改变:包容度的提高。具体表现为自己喜好的转变,以往讨厌的葡萄酒,慢慢开始可以接受。甚至一番周折后重新发现他的迷人之处。
包容度的提高:与我而言不得不提香槟,从Moet&Chadon(酩悦香槟)尝试到Piper Heidsieck(白雪香槟)。说实话,初期这些带着气泡、酸醋一样的酒品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但当我第4次喝到Champagne Lanson时,一瞬间,细细品味之下,我发现在酸度之外,还带有一些果香,再仔细回味,慢慢发现他的讨喜。无意识间,成就了我对甜型的喜爱到干型的转变。(其实这里涉及到后面我会提到的另外一个词,味觉敏锐度。)
我的红葡萄酒的尝试:英国最常见的超市品牌叫Tesco(目前进军到国内中文名为乐购),在曼城市中心有一间很大的Tesco,经常打折,葡萄酒一打折就是半价,我爱死了那家店,每次去,都买他们的打折酒,这些酒酒往往是澳洲酒,在上篇里我说过,刚接触酒的时候比较讨厌红葡萄酒,但在Tesco对打折酒的尝试中,我喜欢上了澳洲一瓶叫做Hardy’s Crest的红葡萄酒,甜美、柔顺,不太涩,酒体饱满,果香充沛,那一刻的想法:“谁说廉价找不到真爱?谁说物美不能价廉?”
我对红葡萄酒开始如痴如醉,缘于一瓶西班牙的Rioja(里奥哈)。上完WSET3关于里奥哈的章节,课上只尝试了Rioja Reserva(里奥哈珍藏级),所以回曼城后在Oddbins买了一瓶略低一级别的Crianza来尝试。夜晚,窝在沙发中,伴随着成龙《神话》剧情的跌宕起伏,古代杀场的惨烈悲壮,我的心情随之激愤而不断举杯猛灌,平时只有半瓶酒量的我,一瓶酒不知不觉喝完居然没有醉。。。浓郁的香草味、充沛的水果香,富有冲击力但却又绵软柔顺的口感,与热血而凄婉的电影剧情很搭。那一瞬,红葡萄酒给了我至高感动,西班牙Rioja(里奥哈)这个产区也这样意外的走入我心中。多年后,我亦有幸多次为Rioja葡萄酒协会推广,我时常笑称Rioja(因为都姓李)是我的本家,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与Rioja在我葡萄酒旅程里是一次特殊回忆点不无关系!
有人问我:“如何喜欢上了波特(Port,不是哈利波特喔。这是葡萄牙的一款加烈葡萄酒)?”身在伦敦的第一个圣诞节,颇长的休假,我这个异乡人该如何打发?顺着心意,前往超市买下5公斤什锦巧克力糖果罐,返家后,吃着糖喝着Ruby, Tawny, 10 Year Old Tawny, LBV等波特酒,带着对家乡的念想,感受着糖与酒完美融合,何时醉倒在床?不得而知。。。几天下来,各种波特的禀性我可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也许这就是所说的寓教于乐?。。。
我和Sherry雪利的结缘也颇为周折,这个莎翁笔下“酒瓶里的阳光”,在英国超市里也是琳琅满目,Fino, Oloroso, PX, Harvey’s Cream, 甜型的可以犹如Port般搭配甜点或巧克力。干型的Fino我一开始总是不待见,甚至上课第一次品尝时差点没吐出来。
一个炎热的夏日,在Saintsbury超市买了一瓶Tio Pepe。午后,吃着腌橄榄,喝着这瓶屡获金奖的dry fino,轻盈的酒体,冰镇的清凉,让人沉浸在不断传递的丝丝惬意中,而那略带海水的咸味与腌橄榄真是绝配,那个夏日午,我就这样细酌慢饮恋上了fino,以后碰到更好的Manzanilla也没有这个午后的感觉奇妙。那个宁静的午后,那个偌大的阳台,那柄阴凉的遮阳伞。。。昔时的回忆,尽融入一杯fino sherry。
总结:葡萄酒,是一种饮品,如何面对众口难调的人群?我觉得WSET书上提到一个不错的概念:acquired taste(后天养成的喜好)。我们国人刚开始不太能接受咖啡的又苦又涩,但现在咖啡已经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初国人喜欢甜甜的红酒加可乐,现在大家可以接受纯饮,接受干型的红葡萄酒。这就是说:人类的味蕾是可以调节的,消费者的口味也有可能发生变化。随着对葡萄酒品不断尝试,人们对不同类型的葡萄酒接受度也会有变化。
所以,酒商多做品鉴会,让消费者有机会不断尝试,是一种积极培育市场的态度。也许某一天,消费者就会对他不喜欢的葡萄酒类型突然回心转意,爱的死去活来。一见钟情纵是好,但谁说感情不可以培养?
有人常问我喜欢什么酒? 闲暇之时我也静静思考,回顾让我难忘的酒品,不一定都是什么稀世珍酿,倒不乏时有平凡的酒却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一瓶平凡的酒记住了某件事或是某个人也是时有发生。人是有感情、有主观意识的,被记住的那款酒肯定是在心灵某处触动了你什么。。。
有的人喝酒言必称五大,幸甚,可以说他是一位资金实力强大的人,但天天喝名庄的就是高手?不一定,但有一点,他们一定是:葡萄酒高端消费者;如果他能对这些名庄的历史如数家珍,对酒的味道分析的头头是道,也许他还能得到另外一个标签:葡萄酒鉴赏家(connoisseur)。那么他一定是专业人才么? 不一定。
至此,我初步完成了从葡萄酒初级好者到中级爱好者+初级专业人员的转变。专业理论为指导,不断扩宽酒品经验,如此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让人甚是享受。
但,要将喜好变为专业,必定要经历试练的痛苦,忍受寂寞,耐住孤独,突破瓶颈,才能成就专业。如果一个专业葡萄酒人员没有经历过痛苦就可以成为一个高手,那他绝对是上帝的宠儿了。
如是言:Drinking wine for pleasure is different from tasting wine for making a living ! (饮酒作乐与品酒为业,孰乐?)
到底怎样才算是专业的葡萄酒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