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邑、誉加开辟“中国灌”,澳洲酒能否“曲线救市”?
时间:2021-03-29 21:15:27 阅读:370
来源 : 酒业家 作者 : 肖磊
2020年11月之后,受到中国对澳洲葡萄酒“双反”措施的影响,澳洲葡萄酒对中国的出口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双反”的范围限定在“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葡萄酒”,但是2升以上的大瓶装以及散装酒(bulk wine)并不受限制,因此从澳大利亚官方到部分酒企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其他途径和模式将葡萄酒出口到中国市场,以求“曲线救市”。
这其中最受关注的途径就是将原产于澳洲的葡萄酒原液通过散装酒的方式出口到中国,并在中国本土进行分装。
“自从澳大利亚瓶装葡萄酒受到进口关税影响后,目前有些出口商在看散装葡萄酒(在中国进行分装)的可能性。”——这段话来自澳大利亚政府、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一位匿名人士。
相比澳大利亚官方,一些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澳洲酒企似乎更急于推动在中国分装项目的落地。目前记者得到的消息显示,如富邑集团、誉加集团等澳洲葡萄酒头部企业均已启动了在中国分装的计划。
澳洲散酒在中国分装后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成品的标签上不能标注“原瓶原装进口”,这对于挑剔的中国市场而言,如何获得认可?在“双反”措施解除前,凭借中国分装的模式是否能让澳洲酒在中国市场起死回生?
”澳洲产,中国灌“模式是否行得通?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散装酒在全球范围内特别在主流葡萄酒消费国是很常见的,而且散装酒的进出口以及分装也是全球葡萄酒贸易中很常见的形式之一。甚至还有专门的展会来促进这一贸易形式,世界散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World Bulk Wine Exhibition,简称WBWE)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并且于2019年在中国举办了世界散装葡萄酒及烈酒展亚洲展(WBWE ASIA)。
此外,一些大众化的葡萄酒品牌为了降低成本已经在其他国家采用散酒运输至出口国再进行分装的模式经营多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运营法国酒和澳洲酒已11年的进口酒大商四川圣吉米图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轶介绍,誉加集团旗下的夏迪邮票系列在英国市场早已实现了澳洲生产原液在英国本土灌装。资料显示,夏迪葡萄酒多年来牢牢占据英国葡萄酒销售量与销售金额的双冠军宝座。
其实在国内,大家对原液进口、中国分装/灌装的模式和产品也并不陌生。虽然此前这一模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对其更多的是负面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模式在中国已有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基础。
对此,澳洲佳酿中国区负责人、佳酿中国董事汪洋介绍称:“(国内)灌装这部分很成熟,山东、上海都有成熟的灌装线。”
在此需要着重介绍一下山东烟台在散装葡萄酒进口及分装领域的地位:201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每年中国进口的散装葡萄酒中,有82%通过山东省进口,而在山东省的进口量中,有96%是通过烟台港进口。这使得烟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散装葡萄酒入境口岸以及分装基地。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双反”之后,澳洲葡萄酒通过散装酒出口到中国再进行分装的“澳洲产,中国灌”模式是可行的,而且中国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实操层面,张轶认为:“能够在中国进行灌装的澳洲酒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国际化大品牌,二是其在中国市场要有足够大的消费基础和影响力。否则,不足以抵消额外的成本。”
富邑、誉加纷纷试水,”中国灌“成品最快4月面市
也许正是由于夏迪在英国市场试验的成功,所以在“双反”之后,誉加集团便快速的推动这一模式在中国市场进行复制。
“包括邮票、威廉在内的夏迪的四个系列产品将在中国上海实现分装,该项目在中国的灌装量于5月份就能达到100万瓶,全年预计达到250万瓶。”作为夏迪邮票及威廉系列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张轶向记者透露了这一重磅消息。
此外,张轶还透露了更多细节,他说:“这一项目已经获得了海关、商检等部门的批准。在国内灌装的产品将与此前原瓶原装进口的产品共用同一个条码,但是国内灌装的成品酒的中文背标将不能使用‘原瓶原装进口’字样,取而代之的是‘澳洲原液进口,中国上海灌装’。”
此外,记者独家获悉,作为中国市场最成功的澳洲葡萄酒企业——富邑集团也正推动旗下一些低端产品通过原液(散装)进口后在中国实行灌装的项目。富邑上海一位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富邑的灌装地在山东蓬莱,且部分原液已经进港,预计最快将于春糖期间发布其在中国灌装的新品。”
据悉富邑集团首批在中国灌装的产品囊括奔富蔻兰山、洛神山庄以及奔富麦克斯等部分产品。
这一消息与记者在另一家富邑集团重要的合作伙伴处得到的信息高度吻合,该进口商向记者透露,富邑集团将借用国内某知名葡萄酒企业在山东的生产线进行灌装。
对于这一消息,记者向富邑集团中国区相关负责人求证,该负责人表示:集团目前不做任何回应和评价。
除头部企业之外,记者还注意到,中国白酒头部企业泸州老窖旗下的泸州老窖优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其拥有并在国内运营着澳洲品牌希拉谷)也从今年开始加快了其在广西钦州的葡萄酒灌装项目建设。据钦州日报报道,泸州老窖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红酒灌装生产项目预计所有设备在今年5月份安装完毕并进行调试,6月份项目正式投产。为加快项目建设,今年1月份以来,共有108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值约9000万元,年利润总额约600万元。
行业人士猜测,该项目之所以会加快建设,可能与澳洲酒进口受阻有关。
中国作为澳洲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如今的局面也令澳洲许多州政府及行业组织感到焦虑。除开篇的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职员的表态外,澳大利亚个别州的官员也表示正在筹备以及推动澳洲酒在中国分装的相关事项。
上海葡睿酒业总经理洪波涌向记者透露:“目前据我了解,一些澳洲的贸易促进机构也在积极推进协助品牌酒庄实现在中国灌装,甚至有一些机构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洪波涌重点提到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贸易投资局在此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对此,记者致电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贸易投资局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确有在帮助州内酒庄推动在中国灌装事宜,但是处于筹划阶段,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澳洲产,中国灌”,有人力挺,有人担忧
对于“澳洲产,中国灌”这一模式的前景,张轶是非常看好的。他说:“这是一个有风险但更有机遇的全新赛道,我们非常看好。即使将来‘双反’措施解除,中澳恢复正常的葡萄酒贸易,那么澳洲的中低端葡萄酒在中国灌装的模式也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符合快消品本土化、属地化生产的国际趋势。”
洪波涌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表示,这个模式如果能做成,肯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能解决很多澳洲酒庄目前无法向中国出口的难题。这种模式做成功了之后甚至会深刻影响以后葡萄酒贸易的形式。“一旦市场接受了国内灌装这种形式,酒庄和品牌方也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对国内灌装这一模式形成习惯,即使将来澳洲瓶装酒进口正常化了,这一模式依然可能保留下来。”
然而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总是有差距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澳洲散装葡萄酒进入中国再分装的模式虽然有人在试水,但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散装酒能否顺利进入中国。鉴于目前中澳两国复杂的政治及贸易关系,一部分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且并不看好这一模式的成功率。
当被记者问及澳洲酒在中国分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时,汪洋表示:“主要是散酒的清关能否搞定。”
洪波涌向记者表示:“总体而言我觉得最大的风险在于散酒也未必能够轻松得到放行,按照我目前了解的情况,最初进来的几个散装酒的货柜还卡在海关,后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清关出来。同时在双边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也随时可能扩大反倾销反补贴的范畴,把散装酒也囊括进来。这是我认为散装酒国内灌装最大的问题(风险)。”
上述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职员也称:“目前散装酒通关在有的港口受阻。”
香港酒业总商会国际品牌和流通委员会主席席康认为,理论上讲,澳洲散装葡萄酒进到中国来的政策、关税等方面与“双反”之前没有变化,但其实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其进口是很难的,特别是在清关环节。他说:“进口澳洲散装葡萄酒如果量大,估计还是不好操作。”
多年以来,中国消费者被假冒伪劣、低劣的进口葡萄酒坑的不少,随着消费主权意识的增强、消费升级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的发展,中国消费者有多少能够接受非原瓶原装进口的中国灌装的澳洲酒?这也是一些业内人士所担忧的问题。
在市场接受度的问题上,洪波涌分析认为,消费者对于国内灌装的澳洲酒的信心肯定没有对原装进口酒的强,这需要品牌方长时间的宣传推广。
席康则认为,经销商以及普通消费者由于受到中澳贸易战以及“双反”舆论氛围的影响,导致这些人在心里对澳洲酒已经产生了抗拒,而这样的抗拒心理实际上比“双反”对澳洲酒在中国市场的打击更大。
从这个层面考虑,席康担心,就算澳洲葡萄酒通过散装进口到中国灌装这一途径可行,那么其成品需要获得中国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的接受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情。因为有经销商已有恐慌心理,担心自己接下的澳洲酒产品不可持续、供应不稳定,风险很大。
但是张轶却对此非常乐观,他认为:“只要口感、价格等保持与之前一致就没有问题。”此外,张轶还透露,在前期的调研中,原有的经销商纷纷表示接受、愿意与厂家一起尝试。他说:“经销商100%接受。”
2020年11月之后,受到中国对澳洲葡萄酒“双反”措施的影响,澳洲葡萄酒对中国的出口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双反”的范围限定在“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葡萄酒”,但是2升以上的大瓶装以及散装酒(bulk wine)并不受限制,因此从澳大利亚官方到部分酒企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其他途径和模式将葡萄酒出口到中国市场,以求“曲线救市”。
这其中最受关注的途径就是将原产于澳洲的葡萄酒原液通过散装酒的方式出口到中国,并在中国本土进行分装。
“自从澳大利亚瓶装葡萄酒受到进口关税影响后,目前有些出口商在看散装葡萄酒(在中国进行分装)的可能性。”——这段话来自澳大利亚政府、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一位匿名人士。
相比澳大利亚官方,一些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澳洲酒企似乎更急于推动在中国分装项目的落地。目前记者得到的消息显示,如富邑集团、誉加集团等澳洲葡萄酒头部企业均已启动了在中国分装的计划。
澳洲散酒在中国分装后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成品的标签上不能标注“原瓶原装进口”,这对于挑剔的中国市场而言,如何获得认可?在“双反”措施解除前,凭借中国分装的模式是否能让澳洲酒在中国市场起死回生?
”澳洲产,中国灌“模式是否行得通?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散装酒在全球范围内特别在主流葡萄酒消费国是很常见的,而且散装酒的进出口以及分装也是全球葡萄酒贸易中很常见的形式之一。甚至还有专门的展会来促进这一贸易形式,世界散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World Bulk Wine Exhibition,简称WBWE)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阿姆斯特丹举办,并且于2019年在中国举办了世界散装葡萄酒及烈酒展亚洲展(WBWE ASIA)。
此外,一些大众化的葡萄酒品牌为了降低成本已经在其他国家采用散酒运输至出口国再进行分装的模式经营多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运营法国酒和澳洲酒已11年的进口酒大商四川圣吉米图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轶介绍,誉加集团旗下的夏迪邮票系列在英国市场早已实现了澳洲生产原液在英国本土灌装。资料显示,夏迪葡萄酒多年来牢牢占据英国葡萄酒销售量与销售金额的双冠军宝座。
其实在国内,大家对原液进口、中国分装/灌装的模式和产品也并不陌生。虽然此前这一模式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对其更多的是负面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模式在中国已有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配套基础。
对此,澳洲佳酿中国区负责人、佳酿中国董事汪洋介绍称:“(国内)灌装这部分很成熟,山东、上海都有成熟的灌装线。”
在此需要着重介绍一下山东烟台在散装葡萄酒进口及分装领域的地位:201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每年中国进口的散装葡萄酒中,有82%通过山东省进口,而在山东省的进口量中,有96%是通过烟台港进口。这使得烟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散装葡萄酒入境口岸以及分装基地。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双反”之后,澳洲葡萄酒通过散装酒出口到中国再进行分装的“澳洲产,中国灌”模式是可行的,而且中国具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实操层面,张轶认为:“能够在中国进行灌装的澳洲酒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国际化大品牌,二是其在中国市场要有足够大的消费基础和影响力。否则,不足以抵消额外的成本。”
富邑、誉加纷纷试水,”中国灌“成品最快4月面市
也许正是由于夏迪在英国市场试验的成功,所以在“双反”之后,誉加集团便快速的推动这一模式在中国市场进行复制。
“包括邮票、威廉在内的夏迪的四个系列产品将在中国上海实现分装,该项目在中国的灌装量于5月份就能达到100万瓶,全年预计达到250万瓶。”作为夏迪邮票及威廉系列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张轶向记者透露了这一重磅消息。
此外,张轶还透露了更多细节,他说:“这一项目已经获得了海关、商检等部门的批准。在国内灌装的产品将与此前原瓶原装进口的产品共用同一个条码,但是国内灌装的成品酒的中文背标将不能使用‘原瓶原装进口’字样,取而代之的是‘澳洲原液进口,中国上海灌装’。”
此外,记者独家获悉,作为中国市场最成功的澳洲葡萄酒企业——富邑集团也正推动旗下一些低端产品通过原液(散装)进口后在中国实行灌装的项目。富邑上海一位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富邑的灌装地在山东蓬莱,且部分原液已经进港,预计最快将于春糖期间发布其在中国灌装的新品。”
据悉富邑集团首批在中国灌装的产品囊括奔富蔻兰山、洛神山庄以及奔富麦克斯等部分产品。
这一消息与记者在另一家富邑集团重要的合作伙伴处得到的信息高度吻合,该进口商向记者透露,富邑集团将借用国内某知名葡萄酒企业在山东的生产线进行灌装。
对于这一消息,记者向富邑集团中国区相关负责人求证,该负责人表示:集团目前不做任何回应和评价。
除头部企业之外,记者还注意到,中国白酒头部企业泸州老窖旗下的泸州老窖优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其拥有并在国内运营着澳洲品牌希拉谷)也从今年开始加快了其在广西钦州的葡萄酒灌装项目建设。据钦州日报报道,泸州老窖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红酒灌装生产项目预计所有设备在今年5月份安装完毕并进行调试,6月份项目正式投产。为加快项目建设,今年1月份以来,共有108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值约9000万元,年利润总额约600万元。
行业人士猜测,该项目之所以会加快建设,可能与澳洲酒进口受阻有关。
中国作为澳洲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如今的局面也令澳洲许多州政府及行业组织感到焦虑。除开篇的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职员的表态外,澳大利亚个别州的官员也表示正在筹备以及推动澳洲酒在中国分装的相关事项。
上海葡睿酒业总经理洪波涌向记者透露:“目前据我了解,一些澳洲的贸易促进机构也在积极推进协助品牌酒庄实现在中国灌装,甚至有一些机构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洪波涌重点提到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贸易投资局在此过程中的积极表现。对此,记者致电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贸易投资局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确有在帮助州内酒庄推动在中国灌装事宜,但是处于筹划阶段,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澳洲产,中国灌”,有人力挺,有人担忧
对于“澳洲产,中国灌”这一模式的前景,张轶是非常看好的。他说:“这是一个有风险但更有机遇的全新赛道,我们非常看好。即使将来‘双反’措施解除,中澳恢复正常的葡萄酒贸易,那么澳洲的中低端葡萄酒在中国灌装的模式也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符合快消品本土化、属地化生产的国际趋势。”
洪波涌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表示,这个模式如果能做成,肯定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能解决很多澳洲酒庄目前无法向中国出口的难题。这种模式做成功了之后甚至会深刻影响以后葡萄酒贸易的形式。“一旦市场接受了国内灌装这种形式,酒庄和品牌方也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对国内灌装这一模式形成习惯,即使将来澳洲瓶装酒进口正常化了,这一模式依然可能保留下来。”
然而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总是有差距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澳洲散装葡萄酒进入中国再分装的模式虽然有人在试水,但还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便是散装酒能否顺利进入中国。鉴于目前中澳两国复杂的政治及贸易关系,一部分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且并不看好这一模式的成功率。
当被记者问及澳洲酒在中国分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时,汪洋表示:“主要是散酒的清关能否搞定。”
洪波涌向记者表示:“总体而言我觉得最大的风险在于散酒也未必能够轻松得到放行,按照我目前了解的情况,最初进来的几个散装酒的货柜还卡在海关,后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清关出来。同时在双边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也随时可能扩大反倾销反补贴的范畴,把散装酒也囊括进来。这是我认为散装酒国内灌装最大的问题(风险)。”
上述澳大利亚贸易投资委员会职员也称:“目前散装酒通关在有的港口受阻。”
香港酒业总商会国际品牌和流通委员会主席席康认为,理论上讲,澳洲散装葡萄酒进到中国来的政策、关税等方面与“双反”之前没有变化,但其实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导致其进口是很难的,特别是在清关环节。他说:“进口澳洲散装葡萄酒如果量大,估计还是不好操作。”
多年以来,中国消费者被假冒伪劣、低劣的进口葡萄酒坑的不少,随着消费主权意识的增强、消费升级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的发展,中国消费者有多少能够接受非原瓶原装进口的中国灌装的澳洲酒?这也是一些业内人士所担忧的问题。
在市场接受度的问题上,洪波涌分析认为,消费者对于国内灌装的澳洲酒的信心肯定没有对原装进口酒的强,这需要品牌方长时间的宣传推广。
席康则认为,经销商以及普通消费者由于受到中澳贸易战以及“双反”舆论氛围的影响,导致这些人在心里对澳洲酒已经产生了抗拒,而这样的抗拒心理实际上比“双反”对澳洲酒在中国市场的打击更大。
从这个层面考虑,席康担心,就算澳洲葡萄酒通过散装进口到中国灌装这一途径可行,那么其成品需要获得中国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的接受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情。因为有经销商已有恐慌心理,担心自己接下的澳洲酒产品不可持续、供应不稳定,风险很大。
但是张轶却对此非常乐观,他认为:“只要口感、价格等保持与之前一致就没有问题。”此外,张轶还透露,在前期的调研中,原有的经销商纷纷表示接受、愿意与厂家一起尝试。他说:“经销商100%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