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pagne”的8个中文名

时间:2012-12-26 11:08:05  阅读:941

“Champagne”的中文名大致可分为两大方言系统:早期的“三边”、“三变”、“三鞭”,基本上是粤语背景;后期的“香宾”、“香冰”、“香饼”、“香葩”、“香槟”,基本上是吴语背景。 在“Champagne”叫“香槟”之前,至少有过7个中文名。最早的中文名,或可初步断定为出现在道光八年刻本《香山县志》(祝淮主修,黄培芳编纂),卷二《舆地》提到“澳门洋酒来自西洋、红毛、佛郎西诸国者甚多”,计有10余种,其中便有一种“三边”,粤语读音很接近“Champagne”。支持这一判断的依据,有后来出现的两部粤语注音英汉词典——咸丰五年刻本《华英通语》(子卿编纂)和光绪三十年刻本《唐字音英语》(莫文畅编纂),都把“Champagne”译为“三边”。 在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道光二十四年香山书院刻本《英华韵府历阶》中,“Champagne”译作“三变”。莫非因为是霞多丽(Chardonnay)、黑品乐(Pinot Noir)、莫尼耶品乐(Pinot Meunier)等三种葡萄“变”出来的酒? 在同治元年广州纬经堂刻本《英语集全》(广东香山人唐廷枢编纂)中,“Champagne”又被译作“三鞭”。这可能是最不雅的一个译名,会让人联想到用狗鞭、牛鞭、鹿鞭酿造的壮阳酒。而沿用这个译名的,还有清廷使团通事张德彝的同治六年自序稿本《航海述奇》和同治十一年自序稿本《再述奇》。 在张德彝的同治十二年自序稿本《三述奇》中,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的日记仍然提到“有同寓姓费名士者邀饮,共酌三鞭一瓶”,但九月初九日的日记则写到“下山入加非馆(咖啡馆),饮香宾,吃油糕”,首次将“Champagne”改译“香宾”,突出了宾朋满座、觥筹交错的氛围,似乎比“香槟”更接近信、雅、达,因为“槟”会让南方人联想到槟榔、让北方人联想到槟果。沿用“香宾”这个译名的,还有清末思想家王韬(苏州人)的光绪十六年点石斋石印本《漫游随录》,以及民国二十七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现代中国实业志》(杨大金编)。 在光绪四年善成堂刻本《环游地球新录》中,作者李圭(江苏江宁人)在卷一《美会纪略》描述费城世博会见闻时,又提到“法国香冰酒”。“香冰”的吴语读音很接近“Champagne”,而且准确地反映了需要冰镇、口感冰爽的特点。沿用这个译名的,还有朱文炳(浙江嘉兴人)作于宣统元年的一首《海上竹枝词》,第一句即“纵饮休云力不胜,劝君且慢点香冰”。 在光绪九年九月二十五日《申报》刊登的时评《论效西人渐染浮嚣之习》中,又出现了新译名“香饼”,文中有一句“酒则香饼,茶则加非”。《申报》编纂主任黄式权于同年出版的《淞南梦影录》也提到上海滩的外国酒店供应“香饼”等洋酒。但这个译名容易产生歧义,会误导人们以为是一种食物。 在光绪十七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第十二帙收录的《三洲游记》中,又出现了字面最优美、译音最不准的“香葩”,文中描述道:“??其中以香葩酒为上品,甜香而美,出法国香葩县。其价最昂,每玻璃瓶盛十三四两,价洋一圆。”直到光绪二十年出版的吴语方言章回小说《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才首次出现“香槟”这个译名。在第五十三回中,华铁眉对孙素兰说:“??昨日舒齐仔,要想到该搭来张张耐,碰着仔耐大姐,难末勿曾来,就交代俚一打香槟酒带转去,阿曾收到?” 综上所述,“Champagne”的中文名大致出自两大方言系统:早期的“三边”、“三变”、“三鞭”,基本上是粤语背景;后期的“香宾”、“香冰”、“香饼”、“香葩”、“香槟”,基本上是吴语背景。这也反映了自上海开埠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的历史潮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