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葡萄酒市场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时间:2012-12-24 12:09:17 阅读:234
近几年,山东青岛已成为我国葡萄酒消费量增幅较大的销售区域之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葡萄酒抢滩青岛市场。在此背景下,葡萄酒的市场监管也上升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笔者在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一家大型超市看到,葡萄酒摆满了整整两个货架,价格也从低到高品类繁多。笔者就进口葡萄酒的来源询问售货员,得到的答复均是“原装进口的”。 据了解,这些摆在超市里的进口葡萄酒虽均贴有中文标识,但不具备葡萄酒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基本无法辨别这些酒是否真是漂洋过海而来。正在葡萄酒货架前选购产品的王先生告诉笔者:“看那些进口的酒瓶上都是英文标识,的确看不明白,但大超市里的,真品应该相对多一些吧。” 尽管王先生的话代表了诸多消费者的心态,但也有消费者表示担心:这些葡萄酒中,甚至还有20多元/瓶的,这对于原料、技术要求都不低的葡萄酒,显然价格低得有些离谱。 食品质量监管目前是我国的社会难题之一,作为特殊商品的葡萄酒,就更加困难。笔者发现,葡萄酒监管,虽然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均有涉及,但真空地带仍很明显。 青岛工商行政管理局李沧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的监管,大部分信息来自群众举报。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有必要我们会取样本送检,看检测结果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在常规检查中,工商执法人员主要是看外包装是否有QS认证标识,其他产品信息是否齐全。进口的葡萄酒主要看是否有中文标识,必须有中文标识才能销售。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检查酒本身,而且一般工作人员也不具备葡萄酒专业知识。” 笔者又就葡萄酒质量监管问题咨询了青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该部门只对消费场所售卖的葡萄酒进行检查,主要是酒店、饭店等场所。也就是说,生产环节也不属于该部门监管。 据了解,为了协调众多监管部门的工作,青岛市专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办公室,其综合处负责人表示:“涉及食品质量监管的部门有多个,很多时候需要各部门协作和沟通,这就是我们食品安全办公室的职能。但食品质量监管是非常复杂的工程,的确还有些地方顾及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