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种植占全国17%
时间:2012-12-24 12:09:15 阅读:253
随着综合国立的不断提高,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最活跃的葡萄酒消费市场已经成不争的事实。近日,在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中国·河西走廊第一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情况新闻发布会,甘肃省商务厅厅长王锐指出,我省力争到2020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左右,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并形成较为完善覆盖全国主要市场的优质葡萄酒销售网络,市场份额占全国葡萄酒市场的10%左右,葡萄酒销售额超过400亿元。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自1983年开始发展,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区,正在兴建酒泉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14万亩,约占全国酿酒葡萄总面积的17.5%,已成为酿酒葡萄种植大省。 纵观甘肃省葡萄酒业获得的殊荣,莫高葡萄酒2009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莫高黑比诺荣获国际金奖,莫高精品冰葡萄酒被指定为钓鱼台国宾馆国宴特供酒。祁连冰白葡萄酒2008年荣获国际冰酒唯一金奖,成功打入了日本和马来西亚市场。通过国家认证的5家有机葡萄生产基地,有2家就在河西走廊(紫轩和甘肃威龙)。紫轩是国内唯一获国际有机认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2010年被选为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唯一指定专用接待用酒。以上品牌效应的形成和销售链条的拓展,都为我省葡萄酒产业走市场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新闻纵深 四大瓶颈制约葡萄产业发展 尽管河西走廊发展葡萄产业具有很好的条件和潜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但目前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产地优势、品质优势和规模优势尚未发挥出来。在当日的发布会上,商务厅副巡视员王玉武指出,我省葡萄产业目前面临政策扶持不到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市场认知度不够、水资源严重匮乏四大“瓶颈”。 政策扶持不到位 河西走廊葡萄产业目前仍被定位为单纯的经济作物,没有作为生态林来看待,没有上升到节水和生态保护的层面予以足够重视,没有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 葡萄产业包括葡萄种植、培育,到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具有产业链条长、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等特征。据民勤县数据显示,种植葡萄过程包括开挖种植沟、购进苗木、水泥立柱、铁丝、打井,敷设灌溉设施等环节,平均每亩需投入2244元,定植后每亩年需投入费用950元,包括人工600元、农家肥150元、复合肥130元、水电费70元等,前3年每亩需投入约5094元。第三年开始挂果,第五年才进入盛果期,第六年才能逐步收回投资。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酿造葡萄基地建设需要联片种植,集中铺设节水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形成规模化生产,才能保证品质、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因此,葡萄产业发展必须由龙头企业为主,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葡萄酒生产企业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目前甘肃成规模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很少,世界和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几乎没有,较大企业只有莫高实业、紫轩酒业、祁连葡萄酒业、山东威龙等,除莫高实业发展时间有10多年外,其余都不足10年,主要靠自我积累发展,处在艰难的小脚慢步爬坡阶段,没有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市场认知度不够 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魏文帝曹丕曾做《凉州葡萄诏》,盛赞凉州葡萄酒“甘于曲米,善醉而易醒”,唐朝诗人王翰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河西走廊葡萄产业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改革开放后,河西走廊葡萄产业才得以重新起步,但其悠久的葡萄文化传统和独特优势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推广,品牌优势还没有得到国家行政机构、行业权威机构尤其是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认同,葡萄酒产业长期停留在小打小闹和中低端发展的阶段,制约了葡萄酒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水资源严重匮乏 河西走廊是严重的缺水少雨地区,近年来多数河流断流枯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为了防止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汇合,避免民勤绿洲变为第二个“罗布泊”,国家实施了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及其下游生态治理工程,通过从黄河引水等方式增加外来补水,种植生态林木。 河西走廊葡萄产业要真正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必须打破缺水瓶颈,更多地增加外来补水,通过新垦荒地大规模种植葡萄,这从防止沙化、恢复生态、遏制荒漠化的角度考虑,也是值得的、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