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葡萄酒免除关税之后
时间:2015-01-09 00:00:00 阅读:2048
岁末年关,各行各业都在总结过去,憧憬未来,葡萄酒市场经历2年的持续低迷之际,大家都在期盼低迷的局面尽快结束。然而,市场局面的改变,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自发变好,更不会因为从业者们一厢情愿地祷告而改变,如果大的经济环境不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需求没有增加,葡萄酒消费低迷的局面也就不会自动改变。
在这次葡萄酒销售下滑的过程中,本地产葡萄酒首先出现明显的征兆,并且下滑的幅度也比较大,本地葡萄酒企业又都是独立经营,几乎没有形成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市场销售低迷,企业收入下降,管理者开始压缩开支,减少市场推广的费用,显得更加冷清;与此相反的是,海外葡萄酒,不仅来自欧盟的葡萄酒,即使澳大利亚、加州以及智利、新西兰等新世界产区,都有产区协会,一直持续地在进行各种推广活动。一反一正,更加反衬得本地葡萄酒行业萧条,本地葡萄酒行业从业者对于市场中的一些变化,显得更为敏感。
当下,中国葡萄酒行业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将逐步降低关税,直至2019年免除关税。中国于2012年开始给予新西兰进口的葡萄酒免除关税,虽然新西兰葡萄酒业界高兴了一段时间,但是,自新西兰进口的葡萄酒量少,单价较高(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自新西兰进口的葡萄酒平均价格在仅次于加拿大,每瓶7.78美元,位居第二),免除关税,并未有带来显著的效应。2015年开始,自智利进口的葡萄酒也将获得关税免除——2013年智利出口到中国的葡萄酒总金额紧随澳大利亚位列法国之后,这两个国家葡萄酒出口到中国的葡萄酒一直在稳步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葡萄酒也获得免除关税的消息,更加刺痛本地生产者敏感的神经。
去年,参加澳大利亚葡萄酒节(Savour Australia)时,听到澳大利亚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计划2018年将中国发展成为其海外最大市场,当时将信将疑,现在看来,获得免除关税,确实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这个目标还是靠谱的。
本地葡萄酒生产者们热谈的一个话题:如何应对海外葡萄酒的冲击。
以广东葡萄酒市场为例,当地业内人士指出:2005年以前,本地产葡萄酒几乎占尽90%的市场份额,进口葡萄酒仅有10%;目前,进口葡萄酒几乎占70%的市场份额,本地产葡萄酒萎缩至30%的份额。
如果把中国葡萄酒市场当做一个封闭的体系,如果把本地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对立起来,上述的现象,看起来似乎是进口葡萄酒抢走了本地葡萄酒的份额。
毋容置疑,进口葡萄酒丰富了消费市场,也促进了本地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免除关税,真的很可怕吗?即便如此,进口葡萄酒还要缴纳消费税、增值税,并且运输的费用与风险要高于本地产品,本地产品占据地利优势。如果说本地生产者感觉到危机,其实危机的实质是消费市场的规范化,而不是来自关税的免除。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各行各业都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与品牌的地域化特征逐渐被淡化,市场化发展程度好的领域,甚至难以区分某个品牌是本地的还是国际的。比如中国的啤酒行业,产量位居前50位的企业,没有与海外合资的仅有一家。显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从业者的思维方式也需要相应变化,不应狭隘地将进口葡萄酒与本地产葡萄酒对立起来,葡萄酒市场的发展,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
葡萄酒市场经过这两年的调整,消费趋于理性化、大众化。掌管中国最大进口葡萄酒经销商之一的运营总监告诉我:在2014年,公司销售的进口葡萄酒将近70%是零售价格略高于100元。大众化消费的市场是有规律可循的——前几年中国葡萄酒消费,由于有很大成分的“三公”消费影响,令市场研究无从下手,进口葡萄酒经营者难以落地生根;目前形势,面对遵循市场规律的大众消费,这比免除进口关税更能促进进口葡萄酒的扩张——甚至不仅仅是简单地销售产品,可能一些中国的企业,也会逐渐与境外资本合作,共同扩张、发展,美夏公司被澳大利亚葡萄酒零售巨头WLG收购,就是个现实的例证。保乐力加、DBR集团以及酩悦轩尼诗在中国投资生产葡萄酒的项目,以及中国的张裕公司、中粮酒业在海外收购的葡萄酒项目出产的产品,应该算作本地的还是进口的呢?
市场中有生命力的产品,一定是品质优异、价格合理、风格独特的,无论出产于哪个产区。
当下,中国葡萄酒行业谈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是:澳大利亚葡萄酒将逐步降低关税,直至2019年免除关税。中国于2012年开始给予新西兰进口的葡萄酒免除关税,虽然新西兰葡萄酒业界高兴了一段时间,但是,自新西兰进口的葡萄酒量少,单价较高(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自新西兰进口的葡萄酒平均价格在仅次于加拿大,每瓶7.78美元,位居第二),免除关税,并未有带来显著的效应。2015年开始,自智利进口的葡萄酒也将获得关税免除——2013年智利出口到中国的葡萄酒总金额紧随澳大利亚位列法国之后,这两个国家葡萄酒出口到中国的葡萄酒一直在稳步上升,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葡萄酒也获得免除关税的消息,更加刺痛本地生产者敏感的神经。
去年,参加澳大利亚葡萄酒节(Savour Australia)时,听到澳大利亚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计划2018年将中国发展成为其海外最大市场,当时将信将疑,现在看来,获得免除关税,确实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这个目标还是靠谱的。
本地葡萄酒生产者们热谈的一个话题:如何应对海外葡萄酒的冲击。
以广东葡萄酒市场为例,当地业内人士指出:2005年以前,本地产葡萄酒几乎占尽90%的市场份额,进口葡萄酒仅有10%;目前,进口葡萄酒几乎占70%的市场份额,本地产葡萄酒萎缩至30%的份额。
如果把中国葡萄酒市场当做一个封闭的体系,如果把本地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对立起来,上述的现象,看起来似乎是进口葡萄酒抢走了本地葡萄酒的份额。
毋容置疑,进口葡萄酒丰富了消费市场,也促进了本地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免除关税,真的很可怕吗?即便如此,进口葡萄酒还要缴纳消费税、增值税,并且运输的费用与风险要高于本地产品,本地产品占据地利优势。如果说本地生产者感觉到危机,其实危机的实质是消费市场的规范化,而不是来自关税的免除。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各行各业都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与品牌的地域化特征逐渐被淡化,市场化发展程度好的领域,甚至难以区分某个品牌是本地的还是国际的。比如中国的啤酒行业,产量位居前50位的企业,没有与海外合资的仅有一家。显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从业者的思维方式也需要相应变化,不应狭隘地将进口葡萄酒与本地产葡萄酒对立起来,葡萄酒市场的发展,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
葡萄酒市场经过这两年的调整,消费趋于理性化、大众化。掌管中国最大进口葡萄酒经销商之一的运营总监告诉我:在2014年,公司销售的进口葡萄酒将近70%是零售价格略高于100元。大众化消费的市场是有规律可循的——前几年中国葡萄酒消费,由于有很大成分的“三公”消费影响,令市场研究无从下手,进口葡萄酒经营者难以落地生根;目前形势,面对遵循市场规律的大众消费,这比免除进口关税更能促进进口葡萄酒的扩张——甚至不仅仅是简单地销售产品,可能一些中国的企业,也会逐渐与境外资本合作,共同扩张、发展,美夏公司被澳大利亚葡萄酒零售巨头WLG收购,就是个现实的例证。保乐力加、DBR集团以及酩悦轩尼诗在中国投资生产葡萄酒的项目,以及中国的张裕公司、中粮酒业在海外收购的葡萄酒项目出产的产品,应该算作本地的还是进口的呢?
市场中有生命力的产品,一定是品质优异、价格合理、风格独特的,无论出产于哪个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