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7《致富经》葡萄酒系列:淘金葡萄酒(五)无限商机
时间:2012-12-24 11:58:21 阅读:552
淘金葡萄酒(五)无限商机 在浙江温州瓯北镇,这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鞋盒加工厂,生意一直平平淡淡。可在2008年的春节前,因为葡萄酒,这里突然变得异常忙碌,而且忙得一发不可收拾。 浙江芙蓉印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吴利平:2008年我们做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八,那时候没办法。工人留在这里,除了计件的工资,每个人一天补贴一百。就是从那时开始,应接不暇的葡萄酒酒盒的订单开始涌入这家工厂。也是从那时开始,从鞋盒到酒盒的转变,这家工厂找到了一个新的淘金领域。 浙江芙蓉印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吴利平:2011年底最少有2.4个亿,2012年最少3个亿。 如同十九世纪中期,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那场淘金热潮,带富了很多卖淘金工具、卖工人穿的牛仔服的人,今天的中国也在上演着相似的一幕。 据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2011年,在中国有11个行业的平均销售毛利率超50%,葡萄酒就位列其中。 葡萄酒市场的一片火热,也使在它周边活跃的各种机会快速地浮出水面。 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如果这个产业要好的话,它相对配套的肯定也好,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米酒具销售经理张群:以往两三年来看,我们这个市场都是一个倍增的市场,一个初步的进入市场的导入期,那么高速发展期可能在未来三五年的。 逸香葡萄酒教育总经理文含:葡萄酒带动了周边的产品。葡萄酒在很激烈的竞争的时候,相对的周边产品竞争还没那么激烈,所以对他们来说,竞争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机会。 这个被誉为有着巨大机会的葡萄酒周边领域,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商机?这些商机是否也如葡萄酒那样诱人呢? 在埃菲尔铁塔顶端的旋转餐厅用上一顿晚餐,是世界很多情侣在巴黎的首选。那个世界知名的法式餐厅使用的葡萄酒,在1984年之前,都是储藏在塞纳河对岸的一个石灰岩洞里。今天,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家葡萄酒的博物馆。在这个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博物馆里,却只能见到这么几瓶葡萄酒,而里面大多数展览的都是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和饮用葡萄酒的工具。这是用来除草松土的,这是用来压榨葡萄汁的,这些都是开启葡萄酒的开瓶器,这是不同时期的葡萄酒醒酒器、酒瓶。 博物馆里之所以有着这样的主题馆藏,是因为在法国人眼里,这些工具和葡萄酒一样,是葡萄酒文化的一部分。而经过传承和改进的葡萄酒周边产品,也与他们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相伴相生。 在北京,也有一家酒具展厅,里面也能看到形态各异、各有用处的葡萄酒酒具,可这些酒具绝不是仅仅为了展示的,它们能给展厅所有者关兴国带来一年几百万元的效益。在这些种类繁多的酒具里,最让关兴国得意的竟是一款看着极其简单的开瓶器。 这种开启葡萄酒的方法很常见,使用的是很普遍的螺旋式开瓶器。但关兴国的那款开瓶器,开启葡萄酒的方法却非常特别,而且被他称作优点众多。 醉美会总经理关兴国:我手里拿的这款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气压开瓶器,它能把一瓶美酒的瓶塞完美地打开之后,进行留存。 按压开瓶器,向瓶中注入空气,橡木塞被弹出。 关兴国把包括气压开瓶器在内的各种酒具打包成礼盒,被企业作为礼品采购,或者被葡萄酒经销商购买与葡萄酒配套销售。靠着这些新奇的酒具,关兴国已经成为了行业内小有名气的经销商。 而对于今天活跃在中国葡萄酒周边产业的大军来说,关兴国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 这是2012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葡萄酒展会。在这个上万平方米的展厅里,除了这些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葡萄酒,还能很容易找到摆着其它产品的展位。 喝葡萄酒的酒杯,存放葡萄酒的酒柜,各种开酒工具,还有为私人定制的酒窖,种类繁多。它们便宜的一个几元钱,贵的一件要几十万元。这些为葡萄酒服务的周边产品,到底有着怎样的市场空间呢? 北京网酒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凡:运输物流这一块,你怎么着也得占个10%吧,杂志或者说文化产业那个也要占掉5%-6%,然后酒具你再占个5%-6%,这已经20%了。 浙江芙蓉印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吴利平:他们是进过来一万瓶酒,葡萄酒包装做八千个或者是七千个。 一米酒具销售经理张群:包括酒具啊、包装啊,全都算起来,应该是七三开的。 2011年,我国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已经超过了五百亿元,如果按照葡萄酒产业与它周边产业7:3的比例计算,所有为葡萄酒辅助的周边领域,市场就应该超过两百亿元。 而在中国葡萄酒周边产业活跃的千军万马里,有一个人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这个人就是文含,1999年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IT企业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程序编辑员。今天,文含因为巧妙地发现了一个商机,成了行业内的佼佼者,而且文含信心十足,他说他还要成为世界第一。 逸香葡萄酒教育总经理文含: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全球第一,这是公司的研发能力和全球合作的能力。 记者:想成为全球第一,这个野心很大啊。 逸香葡萄酒教育总经理文含:这个我觉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文含到底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他有了如此的抱负呢? 2011年12月,在北京东直门附近的一座写字楼里,一个与葡萄酒相关的有趣活动正在进行。 活动组织者:这个不是,大家觉得拿到两个浊味的。你这个不是浊味,这不是浊味,这个不是,你跟后面交换。他们闻出来了吗?没有,也没有闻出来。 不同的葡萄酒散发出来的气味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水果的、树木的、烘烤的或者花卉的气味。这些气味被抽象出了54种,之后被各种香料模拟,装到了叫做酒鼻子的小瓶子里。 参加今天这项活动的人,正在挑选出什么样的气味是变了质的葡萄酒散发出来的。这是一种专业的葡萄酒品酒师才需要的技能,难度有些高,所以现场很多人都犯了糊涂。 文含就是要在这里实现他世界第一的梦想。他到底发现了什么样的机会呢? 因为受父母的影响,文含逐渐迷恋上了葡萄酒。工作两年后,他就放弃了IT界的工作,孤身一人去了法国学习感受葡萄酒,而此行也彻底改变了文含的人生轨迹。 在法国,葡萄、葡萄酒这些元素,在城市雕塑中随处可见。这里的人们,把葡萄酒看做了大自然的恩赐,喝葡萄酒也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了一起。在圣经里,耶稣就说到,面包是我的肉,而葡萄酒就是我的血液。 在法国的餐厅,无论大小,几乎每一桌都少不了葡萄酒,喝酒的杯子也都是十分讲究的。 喝不同种类的葡萄酒要使用不同的酒杯。有一种酒杯叫做波尔多杯,名字来源于法国的一个葡萄酒产区,就特别适合于饮用这个产区的葡萄酒。波尔多红葡萄酒的酸味和涩味较重,这种较长的杯身和不垂直的杯壁,就可以调节酒液流到口中的速度,减少酸涩感,而较宽的杯口又可以让饮用的人更好地感受到酒渐变的香气。 这一切,让文含感受到了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巨大差距。 逸香葡萄酒教育总经理文含:随着行业的发展,你就会发现,很多人都会受限于人才的瓶颈。另外一个差距呢,就是大量的葡萄酒的消费者,他们刚开始从白酒、啤酒转变为葡萄酒,他们可能需要一些大众的葡萄酒的基础知识,来帮助他们挑选他们需要的葡萄酒。那么这两块都是国内比较缺乏的。 法国的葡萄酒之旅让文含深刻感受到,虽然葡萄酒在中国发展快速,但很多中国人也只是嗅到了葡萄酒的气息,而没有理解葡萄酒的内涵。于是,文含智慧地将这种差距变成了一种创业的机会。 这里是文含在全国八个城市开办的葡萄酒培训学校之一。借鉴了在国外学习的经验,文含开办的学校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者的普及教育,也引进了国际认证课程,让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拿到通行全球的葡萄酒资质认证。 中国葡萄酒产业核心地带激战正酣,在它周围,那些因它而带动起来的商机,已经被温州这家包装盒加工企业、酒具经销商关兴国和文含这样的人把握,虽然这些领域还略显安静,但却已是暗流涌动,商机无限。 而今天,中国葡萄酒周边领域机会的跃跃欲试,追根溯源,是因为葡萄酒在中国有着无限的商机。 国家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中国人的经济条件有了,文化知识品位在提高了,对葡萄酒的饮用或者是消费会越来越多。5年,8年,翻一番的这种现象一直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泰山学院党委书记、原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树琪:中国有不断扩大的、潜力无限的葡萄酒的消费市场。我想,我们国家毫无疑问未来的葡萄酒产业是会快速增长的。 中国,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葡萄酒市场,淘金的胜景已经让很多人享受其中。同时,面对中国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还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即将呈现呢? 国家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这个产业肯定是以一元化产业为主,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地种植和酿酒分离的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第二个呢,就是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第三个呢,就是个性化的产品。 发展自有葡萄基地,打造从种植、生产、销售到文化传播的完整产业链条,对葡萄酒的品质进行全面控制,加强企业集约化和标准化管理,这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明晰走向。同时,酿造个性化的葡萄酒,则是任何一个产区、一个国家发展葡萄酒产业时最核心的竞争力。对于想投身中国葡萄酒领域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机会无限的切入口。 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在中国六大优质产区里,建立张裕的优质葡萄基地,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条件和品种优势,来酿造出具有不同产区特点的葡萄酒,最终形成葡萄酒的中国风味。 山西怡园酒庄庄主陈芳:中国现在葡萄酒进入到百花齐放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进来,当然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觉得,酒就是应该有个性,老百姓也越来越懂,所以我说大家都会往好的去做,那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候。 酿造中国的个性葡萄酒,已经成为了被业内一致看好的产业机遇。那么,什么是个性酒?发展个性酒为什么会如此受到青睐?而这个机会又要如何把握呢? 1980年前后,在澳大利亚最大的葡萄酒产区巴罗莎,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酿酒葡萄灾难。那段时间,当地所有的酒厂、酒庄都拒绝收购种植户手里的葡萄。 澳大利亚葡萄酒评论家、作家詹姆斯·哈利迪:巴罗莎产区的西拉葡萄有过严重的产能过剩,在1974年、1975年、1976年那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已经成了整个澳大利亚的问题。 当时的巴罗莎和现在一样,种植的主要酿酒葡萄就是西拉。因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葡萄酒没有了销路,西拉葡萄变得无人问津,种植户开始大面积地砍伐葡萄藤,一时间,西拉葡萄酒有了在这里消亡的迹象。 而此时,彼得·利蒙,一位当时42岁的普通酿酒师,闯入了人们的视野,他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个打破巴罗莎噩梦的举动。这里就是1980年彼得·利蒙用四处借来的钱冒险成立的葡萄酒酒庄。为了保住西拉葡萄酒,那些被其他人拒之门外的西拉葡萄,彼得·利蒙却全部收购。从那时开始,彼得·利蒙带着西拉葡萄酒,奔走于他能想到的任何一个角落。 整整七年后,西拉葡萄酒开始在国际上不断斩获大奖,葡萄酒的一大消费国英国最先认可了澳大利亚的西拉葡萄酒,渐渐西拉葡萄酒也打开了其它国家市场的大门。 一位普通的酿酒师,靠着一家小酒庄,通过七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拯救了一个地区的葡萄酒产业,这就是富有个性的西拉葡萄酒的力量所在。 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有个性的产品,你就会有自己一些喜好你这个产品的人,而这些消费者,他是不会轻易去改变他的一些喜好的,所以这个酒其实这是葡萄酒的一个根本,一个竞争力根本的一个所在。 山西怡园酒庄庄主陈芳:其实做出有个性的酒是通过葡萄、通过酒反映那块地。有这个地以后,种不同的东西去试,到底哪一个葡萄是能够反映这块地的个性。我们这里也是希望能这样子做,我能带的是我们这块地的味道,通过哪一个葡萄品种最好地表现出来。 用西拉葡萄酿造的葡萄酒,最好地反映出了巴罗莎产区土壤的味道,形成了它的个性与独特的竞争力。其实,在任何一个葡萄酒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和产区,都有他们的个性葡萄酒。比如,法国勃艮第产区的黑皮诺葡萄酒,西班牙杜罗河产区的丹魄葡萄酒,美国纳帕产区的金粉黛尔葡萄酒。在中国,现在有发展快速的酿酒葡萄产区,为人熟悉的葡萄酒企业与品牌,但是我们还找不到能够代表中国、代表中国某一个产区的个性葡萄酒。 国家葡萄酒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在不同的地区,酿造不同个性的产品,那么也就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包括现在十二五规划一直在谈的,我们叫酒种的区域化,或者品种的区域化,必须做出来。 葡萄酒已经伴随着人类走过了近万年的岁月,它从今天的中东地区起源,之后遍及了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葡萄酒的传递路线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葡萄酒在中国还是一份朝阳产业。大量中国人开始投入热情享用葡萄酒,也才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但中国葡萄酒市场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已经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葡萄酒在中国是一个需要用时间来检验,也是需要用耐心来完成的产业。在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下,中国的葡萄酒产业也被誉为前景无限、商机无限。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