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白葡萄酒的顶尖对决(之三)
时间:2015-01-23 00:00:00 阅读:500
第三场对决:夏布利VS C?
守擂者:“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2010”。
酒园:夏布利特级园(Chablis Grand Cru),只占了一个AOC名额,分为七块田,各自命名。风土的划分与勃亘地大多数葡萄田一样,可追溯至遥远年代西多士教士对土壤的精微辨别。
当然,凡事必有例外,其中Les Preuses和Vaudesir两块田的相邻处,各有一部分为同一拥有者,合共2.4公顷,各之曰“La Moutonne”,虽未得到法国法定产区名称管理局的完全认可,但依然作为“Grand Cru”标注在酒标上。现由勃亘地大酒商Albert Bichot家族负责经营。
“La Moutonne”,自从被《神之水滴》黄袍加身,尊为“夏布利的罗曼尼康帝”,你认不认都好,大把人跪拜。夏布利的土壤属石灰质,形成于侏罗纪时期,原为生长着牡蛎、海螺、贝壳等丰饶物种的海床,后随地壳运动升为陆地,特别是特级田区多是这类化石,造就夏布利独特的风土,带给酒燧石和矿物风味。
……攻擂者谁?
——找员女将出马!(猜猜看?)任其称王、还是扫他下马,吾将拭目以待。
品酒笔记:
第一支:香气有橡木桶酿制的霞多丽的典型特质,果味和桶味契合的很好,自然不做作;口感上的油脂感增加了圆润度,酸度亦极好,并不尖锐,却隐隐透露出一丝钢铁般的冷峻凝重;复杂度不突出,质感精细度达到一级以上,回味愉悦舒畅。
第二支:甫入杯有股奇怪的酸馊味,充满迷惑,值得期待吗?还真值得,在杯中久了香气开始改变,花香、果味层出,不愉悦的气味程度降低,转向矿石、土壤、蘑菇,是酒中所谓的矿物味的前身么?有意思,有变化,有惊异处的酒。精细度很好,但酒体没达到特级甚至一级的厚度。
综述:
第一支:香气、口感都是很好的一款带“酒脚”发酵风格的勃亘地霞多丽,四平八稳,但没有惊喜处。
第二支:香气多变,酒体亦越来越玲珑细致,只是格局嫌小。
迫不及待地揭晓:
第一支:“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2010”。
第二支:这是“Leroy Marsannay 2009”。
……不是这样啊,吃惊!
先入为主确实会给事物判断带来岐点。“Moutonne”的酒曾经带过给我那种“酸馊味”的印象,所以一开始我就把第二支当作是它了,而以为第一支是“Leroy”。
就像被蒙着眼带进熟悉的房子,我们以为很熟悉家具的摆设,其实位置都调换过了……这让我的品尝和判断出现了紊乱么?
赶紧让人取过两酒来,从瓶子里再各倒剩下的酒入杯,没有倒错酒,确实就是这样。第一支是特级园,第二支带来了惊喜。
12人的盲品小组之喜欢程度:第一支3票对第二支9票。
真不愧是Leroy!其酒凌厉如疾如风如闪如电,直指爱好者之心,勇夺三军之帅啊!
难道我错误的暗示影响了大家?在揭晓前盲品的讨论环节,虽然从香气和口感的变化我也喜欢第二支,而从葡萄酒品质判断重要的指标精细度而言,两酒不相伯仲,但是,葡萄酒的酒体自有浅深厚薄之别,酒体的厚度第一支是超过第二支的。我是基于这一点最后把票投给了第一支。对葡萄酒而言,我喜欢的基础是品质。
虽然我误以为第一支是“Leroy”,甚至暗暗地还挣扎过,揭晓之后大家可能会笑:我竟然喝不出特级园来,而把票投给了村庄级。
盲品需要我们不加入任何倾向性、功利性、价值判断,只关注事实和感官印象。这一次的经验再次证明,盲品时的先入为主真是作茧自缚啊,也再次带给我深深的感悟,从此不再做那个纠结的人。
酒品:
Marsannay是最近Dijon市的一个村镇级AOC产区,区内并无一级园(Premier Cru)和特级园(Grand Cru),曾经主力酿制以Bourgogne冠名的廉价桃红酒(Rose),近些年才转向追求品质,出现了许多令人惊讶的红、白葡萄酒。
土壤主要是石灰岩石,混杂含有黄土、粘土,碎石的地段,成为这一产区微气候的重要组分。
主角是:Lalu Bize-Leroy女士,又是一个被葡萄酒爱好者封神的人物,自幼就具有的品酒天赋、对葡萄田付出的让人诧异的爱、酿酒方面的天才、所酿葡萄酒卖出的超高价格以及让人嫉妒的数量等等,与酒有情、于人多忤,都让她成为葡萄酒圈里最富争议的人。
“在所有的名声,哪怕是最当之无愧的名声当中,都有数不清的小秘密。”(波德莱尔)
其实这些都应该与我们无关,我们关心的只应该是她装在瓶子里的酒、只应该是倒进杯子的惊讶,而她每每真的都能做到,无论是她自己拥有的园、租借别人的田、收购别人的葡萄再加工……她都能酿出超出葡萄园本身级别的酒,高人一等,真的如此,没有一位酿酒师在其产品中比拉鲁女士更出色地显露自己。
守擂者:“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2010”。
酒园:夏布利特级园(Chablis Grand Cru),只占了一个AOC名额,分为七块田,各自命名。风土的划分与勃亘地大多数葡萄田一样,可追溯至遥远年代西多士教士对土壤的精微辨别。
当然,凡事必有例外,其中Les Preuses和Vaudesir两块田的相邻处,各有一部分为同一拥有者,合共2.4公顷,各之曰“La Moutonne”,虽未得到法国法定产区名称管理局的完全认可,但依然作为“Grand Cru”标注在酒标上。现由勃亘地大酒商Albert Bichot家族负责经营。
“La Moutonne”,自从被《神之水滴》黄袍加身,尊为“夏布利的罗曼尼康帝”,你认不认都好,大把人跪拜。夏布利的土壤属石灰质,形成于侏罗纪时期,原为生长着牡蛎、海螺、贝壳等丰饶物种的海床,后随地壳运动升为陆地,特别是特级田区多是这类化石,造就夏布利独特的风土,带给酒燧石和矿物风味。
……攻擂者谁?
——找员女将出马!(猜猜看?)任其称王、还是扫他下马,吾将拭目以待。
品酒笔记:
第一支:香气有橡木桶酿制的霞多丽的典型特质,果味和桶味契合的很好,自然不做作;口感上的油脂感增加了圆润度,酸度亦极好,并不尖锐,却隐隐透露出一丝钢铁般的冷峻凝重;复杂度不突出,质感精细度达到一级以上,回味愉悦舒畅。
第二支:甫入杯有股奇怪的酸馊味,充满迷惑,值得期待吗?还真值得,在杯中久了香气开始改变,花香、果味层出,不愉悦的气味程度降低,转向矿石、土壤、蘑菇,是酒中所谓的矿物味的前身么?有意思,有变化,有惊异处的酒。精细度很好,但酒体没达到特级甚至一级的厚度。
综述:
第一支:香气、口感都是很好的一款带“酒脚”发酵风格的勃亘地霞多丽,四平八稳,但没有惊喜处。
第二支:香气多变,酒体亦越来越玲珑细致,只是格局嫌小。
迫不及待地揭晓:
第一支:“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2010”。
第二支:这是“Leroy Marsannay 2009”。
……不是这样啊,吃惊!
先入为主确实会给事物判断带来岐点。“Moutonne”的酒曾经带过给我那种“酸馊味”的印象,所以一开始我就把第二支当作是它了,而以为第一支是“Leroy”。
就像被蒙着眼带进熟悉的房子,我们以为很熟悉家具的摆设,其实位置都调换过了……这让我的品尝和判断出现了紊乱么?
赶紧让人取过两酒来,从瓶子里再各倒剩下的酒入杯,没有倒错酒,确实就是这样。第一支是特级园,第二支带来了惊喜。
12人的盲品小组之喜欢程度:第一支3票对第二支9票。
真不愧是Leroy!其酒凌厉如疾如风如闪如电,直指爱好者之心,勇夺三军之帅啊!
难道我错误的暗示影响了大家?在揭晓前盲品的讨论环节,虽然从香气和口感的变化我也喜欢第二支,而从葡萄酒品质判断重要的指标精细度而言,两酒不相伯仲,但是,葡萄酒的酒体自有浅深厚薄之别,酒体的厚度第一支是超过第二支的。我是基于这一点最后把票投给了第一支。对葡萄酒而言,我喜欢的基础是品质。
虽然我误以为第一支是“Leroy”,甚至暗暗地还挣扎过,揭晓之后大家可能会笑:我竟然喝不出特级园来,而把票投给了村庄级。
盲品需要我们不加入任何倾向性、功利性、价值判断,只关注事实和感官印象。这一次的经验再次证明,盲品时的先入为主真是作茧自缚啊,也再次带给我深深的感悟,从此不再做那个纠结的人。
酒品:
Marsannay是最近Dijon市的一个村镇级AOC产区,区内并无一级园(Premier Cru)和特级园(Grand Cru),曾经主力酿制以Bourgogne冠名的廉价桃红酒(Rose),近些年才转向追求品质,出现了许多令人惊讶的红、白葡萄酒。
土壤主要是石灰岩石,混杂含有黄土、粘土,碎石的地段,成为这一产区微气候的重要组分。
主角是:Lalu Bize-Leroy女士,又是一个被葡萄酒爱好者封神的人物,自幼就具有的品酒天赋、对葡萄田付出的让人诧异的爱、酿酒方面的天才、所酿葡萄酒卖出的超高价格以及让人嫉妒的数量等等,与酒有情、于人多忤,都让她成为葡萄酒圈里最富争议的人。
“在所有的名声,哪怕是最当之无愧的名声当中,都有数不清的小秘密。”(波德莱尔)
其实这些都应该与我们无关,我们关心的只应该是她装在瓶子里的酒、只应该是倒进杯子的惊讶,而她每每真的都能做到,无论是她自己拥有的园、租借别人的田、收购别人的葡萄再加工……她都能酿出超出葡萄园本身级别的酒,高人一等,真的如此,没有一位酿酒师在其产品中比拉鲁女士更出色地显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