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奥哈和波尔多的爱恨情仇
作者:酒斛网 时间:2014-12-31 00:15:50 阅读:1040
“我们在博廷饭店楼上用餐。这是全世界最好的餐厅之一。我们吃烤乳猪,喝里奥哈酒,勃莱特没有吃多少,她向来吃不了许多。我饱餐了一顿,喝了三瓶里奥哈酒”
…
“我们再要两瓶吧。”我说,酒送来了。我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一点,然后给勃莱特倒了一杯,最后把我自己杯子倒满,我们碰杯。“干杯!”勃莱特说。我干了一杯,又倒了一杯,勃莱特伸手按在我的胳臂上…
这是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邻近结尾的一幕。这部被认为是作者自传性质的小说完成于1925年,讲述了一个在巴黎生活的美国记者到西班牙旅行期间的一段恋情。小说中有很多有关当时城市风貌和年轻人感情生活的描写,被称为“迷茫一代”的开山之作。将近一个世纪过去,海明威笔下的巴黎早已不是世界的中心,一战后迷茫的一代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欧洲的年轻人不再喝Pernod(知名茴香酒品牌,小说中出现多次)…有趣的是,海明威小说中描述的用里奥哈酒搭配烤乳猪的场景却越来越常见,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纽约,里奥哈酒越来越受欢迎。
海明威的确到访过里奥哈,不过是在他完成上述小说将近三十年之后。海明威在当地走访了两家酒庄。Franco-Espagnolas酒庄历经沧桑的酒窖,显眼处悬挂着海明威当年访问酒庄的照片。Franco-Espagnolas是当地一间颇有名望的酒庄,海明威的到来没有让酒庄更有名气: 这家酒庄早在成立初期就得到过当时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青睐。Franco-Espagnolas今天的中文译名是“弗朗哥酒庄”,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这家酒庄应该被称做“法国-西班牙酒庄”。如果只看名字,人们会马上猜出这家酒庄的历史,虽然这间成立于1890年的酒庄早在1920年就已是西班牙人独资。与西班牙当地的酒商聊天,“法国”或者确切地说“波尔多”虽然不是禁忌的话题,但聊起来要特别小心翼翼,就像在谈论某个朋友的地下恋情。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里奥哈早在罗马人到达之前便已有葡萄的种植。九到十世纪时,葡萄酒生产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虽然里奥哈是圣地亚哥朝圣者的 必经之路,但来往此地的各国朝圣者们却并没有让里奥哈酒走向国际市场。真正让里奥哈酒为人们所知的,是里奥哈人的邻居,巴斯克人。巴斯克人生活在法国和西 班牙的边境,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天生是做生意的好手。十七到十八世纪,随着巴斯克地区一些市镇贸易的发展,里奥哈酒的出口也被带动起来。
十八世纪末,一个叫昆塔诺(Manuel Quintano)的巴斯克人翻过比利牛斯山到法国求学,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波尔多葡萄酒。当时的波尔多红葡萄酒还被人们称为Claret,无论香气和口感都比当时粗犷浑浊的里奥哈酒可口很多。意识到这些差别,昆塔诺决心到波尔多学习酿酒。他发现使用橡木桶运输过的波尔多葡萄酒,口味会变得更加细腻。这让他产生了把橡木桶引进里奥哈的想法。
昆塔诺带着从波尔多买来的橡木桶回到里奥哈,尝试像波尔多人一样把发酵完成的葡萄酒放进橡木桶里。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做法遭到当地其他酒商的一致反对,他们 担心昆塔诺的做法会影响市场秩序。不久后当地政府一纸令下:所有里奥哈酒必须统一售价,昆塔诺用橡木桶陈酿的酒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的里奥哈酒,但定价却要 和普通的里奥哈酒一样,严重的亏损让他不堪重负。波尔多酒和里奥哈酒的第一次碰撞就这样不了了之。
波尔多之恋
昆塔诺是最早提倡借鉴波尔多酿酒技术的西班牙人,但绝非最后一个。半个世纪后,一个叫做莫瑞塔(Luciano Murrieta)的西班牙后裔成功地把波尔多人的技术引入到了里奥哈。莫瑞塔出生于秘鲁,年轻时加入西班牙军队,追随第一次卡洛斯战争中 立下卓越战功的将领埃斯帕特罗,直至后者当上西班牙的摄政王。可惜好景不长,埃斯帕特罗随后被反对派推翻,在莫瑞塔的陪伴下逃往伦敦避难。英国人向来都是 波尔多酒最忠实的主顾,看到波尔多酒在伦敦的流行,两个西班牙人产生了从事葡萄酒贸易的想法。再次回到西班牙之前,莫瑞塔特意绕道波尔多,向当地人学习酿 造经验。回到西班牙后,莫瑞塔首先帮助埃斯帕特罗在里奥哈首府洛格涅成立酒庄,埃斯帕特罗过世后,莫瑞塔在洛格涅建立起自己的酒庄,也就是今天有名的Marques de Murrieta酒庄。莫瑞塔把波尔多人的发酵和酿造技术引进到里奥哈,并决定对酒进行橡木桶陈酿,这样酿造出的酒更加细腻,口味也更为丰富。Marques de Murrieta酒庄大获成功,价格也较以往提高了很多。
几乎是和莫瑞塔同一时间,一位在法国生活的西班牙贵族Camilo Hurtado de Amézaga,也就是后来被称作里斯卡侯爵(Marques de Riscal)的西班牙人疯狂地爱上了波尔多出产的葡萄酒。回到西班牙后,他开始着手在里奥哈地区的Elciego小镇兴建酒庄。与莫瑞塔不同的是,里斯卡侯爵并不满足于单纯引进波尔多人的酿造技术,他渴望学习波尔多人的一切,从波尔多种植的葡萄品种到酿造方法,甚至不惜花费十多年时间修建起一座波尔多式的城堡。他还尝试把从波尔多移栽回来的赤霞珠加入里奥哈传统的丹魄葡萄(Tempranillo)中做混酿,这一做法虽不符合当地的葡萄酒法规,但里斯卡侯爵却成功的说服当地政府对其网开一面,使这一做法一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拯救波尔多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波尔多葡萄园不断被白粉病困扰,产量大幅降低。靠贩卖原酒为生的波尔多酒商常因无法收购到足量的原酒供应市场而苦恼。这一切都被商 业嗅觉敏锐的巴斯克人看在眼里,当时恰逢里奥哈首府洛格涅和巴斯克首府毕尔巴鄂之间铁路建成通车之际,巴斯克人依靠地理优势向波尔多人大量销售来自里奥哈 的原酒。波尔多人再将这些来自里奥哈的原酒贴上波尔多的标签销往国际市场。
一时间,里奥哈葡萄酒的产量出现激增,所有葡萄酒几乎全部流向同一个目的地:波尔多。看到葡萄酒出口对当地经济的带动,里奥哈政府请来了波尔多蓝山酒庄(Chateau Lanessan)的酿酒师法国人让?皮诺(Jean Pineau)为当地葡萄酒生产做顾问。法国人带着从波尔多移植来的赤霞珠在里奥哈做起了试验。虽然用赤霞珠酒酿造出的酒品质很高,但有不少酒商认为赤霞珠不能代表里奥哈的传统,让?皮诺随即被里奥哈政府辞退。看到这一幕,野心勃勃的里斯卡侯爵(Marques de Riscal)动起了心思,他说服让?皮诺为其担任酿酒师。1862年,里斯卡侯爵酿造出了酒庄的第一个年份,仅仅三年后的1865年,在波尔多举行的一场葡萄酒竞赛中,里斯卡侯爵酒庄用一款100% 丹魄酿出的酒击败所有参加比赛的波尔多酒,一举获得金奖。
1870年代,一位叫做波蒂(Borty) 的法国人在他的葡萄园里种下一片美洲移植来的葡萄藤。这些葡萄藤引发的根瘤蚜虫病给欧洲葡萄园带来的几乎是一场灭顶之灾。几年之内,法国的葡萄园毁于一 旦,波尔多当然也没能幸免。波尔多酒商不甘失去市场,大批波尔多酒商翻过比利牛斯山到里奥哈重立门户,开始在里奥哈酿造“波尔多酒”,这些酒随后被运回波 尔多,再销往国际市场。历史资料记载,在今天著名的里奥哈葡萄酒小镇Haro附近就聚集了四十多家来自波尔多的酒商。波尔多的酿造传统在里奥哈正式扎下了根,尤其是用橡木桶对葡萄酒进行长时间的陈年:当时最普通的红葡萄酒也至少要在橡木桶中陈放两年时间。与此同时,一些有见地的里奥哈酒农开始为里奥哈酒的未来感到担忧。Rafael López de Heredia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
分道扬镳
Rafael López de Heredia是出生于智利的西班牙后裔,早年在法国学习商业。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从事西班牙食品贸易的法国人,两人意识到隐藏在波尔多根瘤蚜病之后的商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在里奥哈成立酒商,用从里奥哈收来的葡萄酿酒再转手卖给波尔多人。通过这种方式虽然能很快赚到钱,但López de Heredia意识到贩卖原酒不是长久之计,一旦波尔多的葡萄园从根瘤蚜虫病中恢复过来,这门生意将很难持续。他开始向法国人学习酿造技术,并于1877年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酒庄López de Heredia,这是继Marques de Murrieta和Marques de Riscal之后里奥哈地区的第三家酒庄。
从18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像López de Heredia这样的酒庄在里奥哈的Haro小镇拔地而起:著名的La Rioja Alta和CVNE也建立于这个时期。里奥哈葡萄酒的生产中心也逐渐从首府洛格涅转移到Haro。1890年成立的La Rioja Alta酒庄由五个来自里奥哈地区的家族共同投资,这家酒庄至今仍被看做传统派里奥哈酒庄之一。这些新成立的精品酒庄并不想把酒卖给波尔多人,仅是国内一些大城市的需求就已经让这些新酒庄出产的葡萄酒供不应求了。
不巧的是,根瘤蚜病在1890年代中期从法国侵入西班牙,里奥哈葡萄园遭遇了和当年法国人一样的厄运。波尔多人纷纷离开里奥哈回到法国,继续在已经从根瘤蚜病重恢复过来的法国葡萄园中收购原酒。从事原酒生意的里奥哈酒商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
今日里奥哈
事隔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波尔多人已经很少提及曾经发生在里奥哈的往事。波尔多葡萄酒已经不再是当时口味清淡的Claret,取而代之的是颜色和口感都更加厚重的波尔多风格。里奥哈产区从根瘤蚜虫病恢复后,仍然按照波尔多人的方式,用橡木桶对酒进行长时间的陈年,只不过将价格昂贵的法国橡木桶换成了美国橡木桶,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今天,人们习惯把用里奥哈传统葡萄品种丹魄(Trampanillo)、歌海娜(Grenacha Tinta)、马祖罗(Mazuelo)、格蕾西亚诺(Graciano)酿造,使用旧的美国桶进行陈年的里奥哈酒称为“传统派里奥哈”;用单一品种丹魄酿造,并使用新的法国橡木桶陈年的里奥哈则被称为“现代派里奥哈”。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世界的格局会变,潮流也会变,旧的迷茫的一代被新的迷茫的一代所取代。幸运的是,海明威笔下的里奥哈葡萄酒,依然没有改变。
…
“我们再要两瓶吧。”我说,酒送来了。我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一点,然后给勃莱特倒了一杯,最后把我自己杯子倒满,我们碰杯。“干杯!”勃莱特说。我干了一杯,又倒了一杯,勃莱特伸手按在我的胳臂上…
Ava Gardner 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饰演的勃莱特
这是海明威在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邻近结尾的一幕。这部被认为是作者自传性质的小说完成于1925年,讲述了一个在巴黎生活的美国记者到西班牙旅行期间的一段恋情。小说中有很多有关当时城市风貌和年轻人感情生活的描写,被称为“迷茫一代”的开山之作。将近一个世纪过去,海明威笔下的巴黎早已不是世界的中心,一战后迷茫的一代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欧洲的年轻人不再喝Pernod(知名茴香酒品牌,小说中出现多次)…有趣的是,海明威小说中描述的用里奥哈酒搭配烤乳猪的场景却越来越常见,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纽约,里奥哈酒越来越受欢迎。
Franco-Espagnolas酒窖中悬挂的海明威当年访问酒庄的照片
海明威的确到访过里奥哈,不过是在他完成上述小说将近三十年之后。海明威在当地走访了两家酒庄。Franco-Espagnolas酒庄历经沧桑的酒窖,显眼处悬挂着海明威当年访问酒庄的照片。Franco-Espagnolas是当地一间颇有名望的酒庄,海明威的到来没有让酒庄更有名气: 这家酒庄早在成立初期就得到过当时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青睐。Franco-Espagnolas今天的中文译名是“弗朗哥酒庄”,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这家酒庄应该被称做“法国-西班牙酒庄”。如果只看名字,人们会马上猜出这家酒庄的历史,虽然这间成立于1890年的酒庄早在1920年就已是西班牙人独资。与西班牙当地的酒商聊天,“法国”或者确切地说“波尔多”虽然不是禁忌的话题,但聊起来要特别小心翼翼,就像在谈论某个朋友的地下恋情。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里奥哈早在罗马人到达之前便已有葡萄的种植。九到十世纪时,葡萄酒生产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虽然里奥哈是圣地亚哥朝圣者的 必经之路,但来往此地的各国朝圣者们却并没有让里奥哈酒走向国际市场。真正让里奥哈酒为人们所知的,是里奥哈人的邻居,巴斯克人。巴斯克人生活在法国和西 班牙的边境,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天生是做生意的好手。十七到十八世纪,随着巴斯克地区一些市镇贸易的发展,里奥哈酒的出口也被带动起来。
海明威笔下用皮袋(bota)喝酒的巴斯克人,他们生性豪爽,天生是经商的好手
十八世纪末,一个叫昆塔诺(Manuel Quintano)的巴斯克人翻过比利牛斯山到法国求学,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波尔多葡萄酒。当时的波尔多红葡萄酒还被人们称为Claret,无论香气和口感都比当时粗犷浑浊的里奥哈酒可口很多。意识到这些差别,昆塔诺决心到波尔多学习酿酒。他发现使用橡木桶运输过的波尔多葡萄酒,口味会变得更加细腻。这让他产生了把橡木桶引进里奥哈的想法。
爱德华德-莫奈刻画的港口画面,当时的波尔多葡萄酒被装在橡木桶里运往海外市场
昆塔诺带着从波尔多买来的橡木桶回到里奥哈,尝试像波尔多人一样把发酵完成的葡萄酒放进橡木桶里。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做法遭到当地其他酒商的一致反对,他们 担心昆塔诺的做法会影响市场秩序。不久后当地政府一纸令下:所有里奥哈酒必须统一售价,昆塔诺用橡木桶陈酿的酒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的里奥哈酒,但定价却要 和普通的里奥哈酒一样,严重的亏损让他不堪重负。波尔多酒和里奥哈酒的第一次碰撞就这样不了了之。
波尔多之恋
Luciano Murrieta画像
昆塔诺是最早提倡借鉴波尔多酿酒技术的西班牙人,但绝非最后一个。半个世纪后,一个叫做莫瑞塔(Luciano Murrieta)的西班牙后裔成功地把波尔多人的技术引入到了里奥哈。莫瑞塔出生于秘鲁,年轻时加入西班牙军队,追随第一次卡洛斯战争中 立下卓越战功的将领埃斯帕特罗,直至后者当上西班牙的摄政王。可惜好景不长,埃斯帕特罗随后被反对派推翻,在莫瑞塔的陪伴下逃往伦敦避难。英国人向来都是 波尔多酒最忠实的主顾,看到波尔多酒在伦敦的流行,两个西班牙人产生了从事葡萄酒贸易的想法。再次回到西班牙之前,莫瑞塔特意绕道波尔多,向当地人学习酿 造经验。回到西班牙后,莫瑞塔首先帮助埃斯帕特罗在里奥哈首府洛格涅成立酒庄,埃斯帕特罗过世后,莫瑞塔在洛格涅建立起自己的酒庄,也就是今天有名的Marques de Murrieta酒庄。莫瑞塔把波尔多人的发酵和酿造技术引进到里奥哈,并决定对酒进行橡木桶陈酿,这样酿造出的酒更加细腻,口味也更为丰富。Marques de Murrieta酒庄大获成功,价格也较以往提高了很多。
2014年,西班牙前国王胡安卡洛斯为Marques de Murrieta酒庄(莫瑞塔)新建成的酒窖揭幕
里斯卡侯爵(Marques de Riscal)
几乎是和莫瑞塔同一时间,一位在法国生活的西班牙贵族Camilo Hurtado de Amézaga,也就是后来被称作里斯卡侯爵(Marques de Riscal)的西班牙人疯狂地爱上了波尔多出产的葡萄酒。回到西班牙后,他开始着手在里奥哈地区的Elciego小镇兴建酒庄。与莫瑞塔不同的是,里斯卡侯爵并不满足于单纯引进波尔多人的酿造技术,他渴望学习波尔多人的一切,从波尔多种植的葡萄品种到酿造方法,甚至不惜花费十多年时间修建起一座波尔多式的城堡。他还尝试把从波尔多移栽回来的赤霞珠加入里奥哈传统的丹魄葡萄(Tempranillo)中做混酿,这一做法虽不符合当地的葡萄酒法规,但里斯卡侯爵却成功的说服当地政府对其网开一面,使这一做法一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拯救波尔多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波尔多葡萄园不断被白粉病困扰,产量大幅降低。靠贩卖原酒为生的波尔多酒商常因无法收购到足量的原酒供应市场而苦恼。这一切都被商 业嗅觉敏锐的巴斯克人看在眼里,当时恰逢里奥哈首府洛格涅和巴斯克首府毕尔巴鄂之间铁路建成通车之际,巴斯克人依靠地理优势向波尔多人大量销售来自里奥哈 的原酒。波尔多人再将这些来自里奥哈的原酒贴上波尔多的标签销往国际市场。
Marques de Riscal酒庄1865年获得的金质奖章
一时间,里奥哈葡萄酒的产量出现激增,所有葡萄酒几乎全部流向同一个目的地:波尔多。看到葡萄酒出口对当地经济的带动,里奥哈政府请来了波尔多蓝山酒庄(Chateau Lanessan)的酿酒师法国人让?皮诺(Jean Pineau)为当地葡萄酒生产做顾问。法国人带着从波尔多移植来的赤霞珠在里奥哈做起了试验。虽然用赤霞珠酒酿造出的酒品质很高,但有不少酒商认为赤霞珠不能代表里奥哈的传统,让?皮诺随即被里奥哈政府辞退。看到这一幕,野心勃勃的里斯卡侯爵(Marques de Riscal)动起了心思,他说服让?皮诺为其担任酿酒师。1862年,里斯卡侯爵酿造出了酒庄的第一个年份,仅仅三年后的1865年,在波尔多举行的一场葡萄酒竞赛中,里斯卡侯爵酒庄用一款100% 丹魄酿出的酒击败所有参加比赛的波尔多酒,一举获得金奖。
19世纪的里奥哈酒窖
1870年代,一位叫做波蒂(Borty) 的法国人在他的葡萄园里种下一片美洲移植来的葡萄藤。这些葡萄藤引发的根瘤蚜虫病给欧洲葡萄园带来的几乎是一场灭顶之灾。几年之内,法国的葡萄园毁于一 旦,波尔多当然也没能幸免。波尔多酒商不甘失去市场,大批波尔多酒商翻过比利牛斯山到里奥哈重立门户,开始在里奥哈酿造“波尔多酒”,这些酒随后被运回波 尔多,再销往国际市场。历史资料记载,在今天著名的里奥哈葡萄酒小镇Haro附近就聚集了四十多家来自波尔多的酒商。波尔多的酿造传统在里奥哈正式扎下了根,尤其是用橡木桶对葡萄酒进行长时间的陈年:当时最普通的红葡萄酒也至少要在橡木桶中陈放两年时间。与此同时,一些有见地的里奥哈酒农开始为里奥哈酒的未来感到担忧。Rafael López de Heredia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
分道扬镳
Rafael López de Heredia
Rafael López de Heredia是出生于智利的西班牙后裔,早年在法国学习商业。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从事西班牙食品贸易的法国人,两人意识到隐藏在波尔多根瘤蚜病之后的商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在里奥哈成立酒商,用从里奥哈收来的葡萄酿酒再转手卖给波尔多人。通过这种方式虽然能很快赚到钱,但López de Heredia意识到贩卖原酒不是长久之计,一旦波尔多的葡萄园从根瘤蚜虫病中恢复过来,这门生意将很难持续。他开始向法国人学习酿造技术,并于1877年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酒庄López de Heredia,这是继Marques de Murrieta和Marques de Riscal之后里奥哈地区的第三家酒庄。
Rafael López de Heredia酒庄的葡萄酒,这家酒庄至今仍被认为是传统里奥哈的卫道士
从18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像López de Heredia这样的酒庄在里奥哈的Haro小镇拔地而起:著名的La Rioja Alta和CVNE也建立于这个时期。里奥哈葡萄酒的生产中心也逐渐从首府洛格涅转移到Haro。1890年成立的La Rioja Alta酒庄由五个来自里奥哈地区的家族共同投资,这家酒庄至今仍被看做传统派里奥哈酒庄之一。这些新成立的精品酒庄并不想把酒卖给波尔多人,仅是国内一些大城市的需求就已经让这些新酒庄出产的葡萄酒供不应求了。
不巧的是,根瘤蚜病在1890年代中期从法国侵入西班牙,里奥哈葡萄园遭遇了和当年法国人一样的厄运。波尔多人纷纷离开里奥哈回到法国,继续在已经从根瘤蚜病重恢复过来的法国葡萄园中收购原酒。从事原酒生意的里奥哈酒商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
今日里奥哈
事隔一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波尔多人已经很少提及曾经发生在里奥哈的往事。波尔多葡萄酒已经不再是当时口味清淡的Claret,取而代之的是颜色和口感都更加厚重的波尔多风格。里奥哈产区从根瘤蚜虫病恢复后,仍然按照波尔多人的方式,用橡木桶对酒进行长时间的陈年,只不过将价格昂贵的法国橡木桶换成了美国橡木桶,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今天,人们习惯把用里奥哈传统葡萄品种丹魄(Trampanillo)、歌海娜(Grenacha Tinta)、马祖罗(Mazuelo)、格蕾西亚诺(Graciano)酿造,使用旧的美国桶进行陈年的里奥哈酒称为“传统派里奥哈”;用单一品种丹魄酿造,并使用新的法国橡木桶陈年的里奥哈则被称为“现代派里奥哈”。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世界的格局会变,潮流也会变,旧的迷茫的一代被新的迷茫的一代所取代。幸运的是,海明威笔下的里奥哈葡萄酒,依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