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霞珠在中国
时间:2012-12-26 11:08:24 阅读:1229
漂洋过海到中国 赤霞珠来到了中国,而且来得时间较早。1892年张裕公司建厂后就从法国引进了它,并请当时的文人墨客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赤霞珠,形容其果实颜色如天上明媚赤红的霞云,如红色的珠玉。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也被教科书采用为中文译名的正名,成为国人比较熟悉的名字。当然也有人采用它的音译名,并引发了一场官司和争论,无形中又提高了其知名度。 中国人对赤霞珠可以说是宠爱有加,与它同船而来的其他品种就远远没有如此好的运气了。宠爱一词,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因喜欢而偏爱;骄纵溺爱。为什么受偏爱?是适应性较广?还是颜色比较深?亦或是比较容易酿制?骄纵倒是有点儿,如今赤霞珠已经遍布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平原到高原,从海边到内陆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从1892年张裕公司首次引种,到90年代大量引进,目前在河北、新疆、宁夏、山东、甘肃、云南等十几个省已经种植约60万亩,占全国红色酿酒葡萄品种栽培面积的60%左右。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水土不服难扎根 既然来到中国,一个完全不同于波尔多的环境中。赤霞珠会不会水土不服呢? 就气候条件来讲,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形多样,找个把适合其生长的地方应该不会困难。难就难在大家都心向波尔多,非要跟波尔多比个高低,全然忘却了自己。比高低当然可以,说明有志向。但中国的企业却不讲究方式方法。不选合适的地方,不采用合适的栽培技术,也不研究合适的酿造技术,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最终出来一个四不像,既无品种特色也无地域特色,其表现一直乏善可陈。去年,笔者参加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在云南举办的年会,有机会品尝了国内各地提供的赤霞珠样酒。提供样酒的有大企业也有小企业,地域涵盖东西南北。套用一个同行对中国葡萄酒的评价:中国葡萄酒就是这个样子,好与坏,喜与忧,欣慰与失望并存。综合品质和水平仍然是初级阶段。深以为然也。此次提供的赤霞珠样酒的品种和地域特色依然不能让人满意,与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实在不太相称。 近百年的时间里,赤霞珠在中国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却始终没有打下一块像样的地盘。看看到其他国家的同宗兄弟风生水起,不得不替来到中国的赤霞珠感到遗憾。 因此,表面上看,赤霞珠在中国确实有点儿水土不服。 入乡随俗换新颜 如果横向比较,赤霞珠在中国取得的成就确实远不及美国、智利等国家。不过如果纵向比较,尤其近十几年来,中国的赤霞珠较过去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不值得大书特书,也是值得欣慰和能够看到希望的。 波尔多已经证明,赤霞珠是一个好的葡萄品种。美国和智利的成功也证明赤霞珠并不专属于哪一个地方。有了好的葡萄品种,再加上一个适合的地方,适合的栽培技术和酿造技术,就应该能够生产出好的葡萄酒来。即品种和地域和人的完美结合,使所酿葡萄酒既能体现品种特性,也能彰显地域特征。所谓天地人和,不过如此。中国并不缺少适合的气候、土壤,也不缺少先进的技术,更有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没有理由埋没来到中国的赤霞珠。 从全国范围来看,赤霞珠在中国的甘肃、宁夏、河北的怀来、新疆,甚至山西的太谷和云南的德钦都有比较好的表现。酿出了不错的葡萄酒。不但具有品种特色,而且有了一定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赤霞珠在近十几年虽不能说是旧貌换新颜,总算是焕然一新,有了新的气象。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一些认真酿酒的企业。如新疆的乡都、北京的龙徽和波龙堡、山西的怡园、河北昌黎的朗格斯、河北怀来的中法庄园等。这些企业酿制的赤霞珠葡萄酒比以往最大的进步是,品种的典型性很强。虽然由于树龄等原因,葡萄酒的地域性还不十分明显,但已经令人十分欣慰了。巧合的是,上述企业都有些欧洲传统产酒国的背景,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自己种葡萄,认真酿酒。笔者一直欣赏法国等欧洲国家认认真真酿酒,不仅仅把葡萄酒当成商业产品的精神,心里十分希望中国的企业在向国外学习的时候,能把他们的“神”学到,而不仅仅是“形”。目前看来,一些葡萄酒企业已经做到了。 乡都在新疆,怡园在山西,波龙堡在北京,朗格斯在渤海湾,而这几个地方的位置排列是从西北到东南,光照从多到少,土壤从砾石壤到黄黏土,雨量从少到多。多样的气候必然造就多样的葡萄品质。西北部生长期短,生长期光照和热量强,葡萄成熟快。东南部生长期长,生长期光照和热量相对低,葡萄成熟慢。如果企业都能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品系,合适的技术,也必然能贡献给消费者多彩的赤霞珠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