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伟业:阿根廷葡萄酒历史

作者:wine红酒网  时间:2014-02-19 19:46:05

    阿根廷葡萄酒与欧洲的渊源极深,自从16世纪中叶,西班牙籍的Juan Cedrón神父为了弥撒用酒,而在阿根廷北部的圣地亚哥艾斯德罗省(Santiago del Estero)种下第一株葡萄苗,此后阿根廷葡萄园的开垦就持续的往西南方发展,而整个产业成长的契机,却一直等了三百年。 

    1850-1900年间,正值欧洲葡萄园根瘤蚜虫害肆虐之时,以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为主的欧洲移民潮,为阿根廷葡萄产业带来更多的葡萄品种、种植方法和酿造技术。 

    阿根廷葡萄酒产量世界排行第五,全国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达到21万公顷(2005年),整个产区主要分布在南纬22~42度的安地斯山脉东麓,其中以圣璜省(San Juan)和门多萨省(Mendoza)两大产区最为知名,两省产量即占全国总产量的92%。

    法定产区

    为有效控制葡萄酒生产质量,由国家农业技术研究院(Instituto Nacional de Tecnologia Agropecuaria)于1999年提出了一系列方案,经政府核定而成为阿根廷法定产区标准(D.O.C.)的法令,唯有符合资格的葡萄酒标签上可以注明D.O.C.法定产区的字样。施行至今,已核定四个法定产区,分别是Lujan de Cuyo、San Rafael、Maipu和Valle de Famatina。

    整个阿根廷国家法定产区内容,简要归纳为以下四个重点:

    1. 必须全部使用划定的法定产区内生产的葡萄。 

    2. 每公顷不得种植超过550株葡萄藤。 

    3. 每公顷葡萄产量不得超过一万公斤。

    4. 葡萄酒必须在橡木桶中培养至少一年,并且必须在瓶中熟成至少一年。

    这样的法定产区标准,限制了葡萄的种植不至于滥产,也同时保障了葡萄酒的基本质量。 然而实际上,许多有份量的酒庄仍然没有实行D.O.C.标准,依旧沿袭传统方式栽种、照顾和酿造,继续坚持自我风格。 

    受惠于阿根廷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阿根廷产区葡萄里的类黄酮含量极为丰富,这些有益健康的类黄酮均被直接保留在阿根廷的优质红酒里。但也因为日照强、水分低,日夜温差大的关系,长时间的光合作用造成葡萄里所含的果糖比例升高,于是在酿造转化机制里会得到较高的酒精,通常会有13~14度,少数飙到15~16度,有别于法国红酒的12.5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