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高葡萄酒盲品:舌尖上的舞蹈
作者:wine红酒网 时间:2014-06-03 00:33:23
给你一块全麦面包,你能判断面粉产自哪里吗?当吃一份牛排,你能判断出牛的年龄吗?问到这些问题你可能会目瞪口呆,因为这根本无法考证;但是在葡萄酒界,尤其是侍酒师、品酒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或比赛中常常会有一种这样的考试:用特制的酒袋套在酒瓶的外部,遮挡住酒瓶的形状及酒标的信息等,要求品尝者仅凭颜色、香气、口感去判断酒质、品种、产地、酒龄甚至价位,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盲品”。
盲品的玩法有许多种,可以是单一标准,比如针对同一葡萄品种或同一年份的酒款进行对比;也可以是纯盲品,即将不同国家、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葡萄酒混放在一起,让品尝者来辨别好坏。盲品,既考察品尝者的功力,也可以用于评估葡萄酒的品质,一些盲品会常会就盲品酒的产地等信息做一些微小的提示,如果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品尝者也能说出该款酒的品种、产地、酒庄、年份、酒名甚至价格等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品尝者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来,那么情况一般只有两种:第一,这款酒一定是相当有名的顶级佳酿;第二,就是品鉴者一定具有非常丰富的盲品经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觉感官,人人不尽相同,盲品的意义主要在于尊重自己的味觉与感官。但是味觉与感官都具有主观性,一般没有具体、固定的标准,即便是世界最知名的品酒师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二十世纪六七年代,在英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酒商哈里•沃是一位伟大的品酒师,他知识渊博,著有《酒神的翅膀》、《品酒师的选择》和《葡萄酒日记》等著作。相传在他晚年的时候,曾经被人问起有没有把波尔多和勃艮第搞混过?他的回答是:“Not since lunch。”他经典的回答,在葡萄酒界广为流传。但因为翻译的原因,后来却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台北马可波罗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翻译出版的《百万红酒传奇》(作者:班哲明•瓦勒斯/ Benjamin Wallace)中,这句回答被翻译为“今天午餐后还没有”。而在上海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品酒》(作者:简希斯•罗宾逊/ Jancis Robinson)中,这句回答又被译为“就是今天午饭的时候”。一个虚与委蛇,一个貌似坦诚,但异曲同工地说明一个问题:即使世界上最有经验的品酒大师,在盲品的时候也会缺少自信。
2011年12月14日在北京樽会所举行的“宁夏VS波尔多盲品赛”,10位国内外葡萄酒专家,对10款分别来自宁夏和波尔多、价格在200~500元的葡萄酒进行盲品评分。以马会琴女士为首的国内业界葡萄酒顶级知名人士和在京知名法国葡萄酒专家Nicolas Carre带领的五名外籍评委,经过40分钟的盲品,最终评选出的前五名葡萄酒中,中国葡萄酒荣膺4席,并包揽了冠亚季军,被称为中国版的“巴黎判决”,仅凭这些就能够说明中国酒击败了法国酒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这只能说明味觉感官具有太强的主观性,盲品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分享。
这却也让我想起一部美国电影《瓶击》,影片中巴雷特提议布兰比拉盲品3款葡萄酒,并怂恿酒吧的客人参与打赌:如果布兰比拉猜对3瓶酒的品种、年份和酒庄,那每个客人将输掉10美元;反之,布兰比拉将输给每人10美元。第一杯刚入口,布兰比拉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是赤霞珠,还有品丽珠,混酿,1971年的里奇酒庄。”第二杯喝下去,布兰比拉轻松自如地指出:“就像在我舌尖上舞动的摇篮曲。索诺玛,黑皮诺,1962年的布纳酒庄。”第三杯入口,布兰比拉的神情凝重起来,仔细回味了半天,略带迟疑地说道:“不是来自纳帕谷,我说不准是梅洛还是品丽珠。我说不准,是因为……它是1947年的白马酒庄,50%梅洛,50%品丽珠。”在全场惊呼和尖叫声中,布兰比拉得意地说:“1947年的白马,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葡萄酒。”
这样成功的盲品,我想应该只有在电影的桥段中才能看到,那么如何才能在盲品中准确的说出葡萄品种、年份、产区等相关信息呢?对有经验的品尝者来说,这应该还不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种经验来源于不间断的盲品训练。
盲品训练最好有专业的指导老师,系统地安排品尝的样酒,并恰当的使用相应的辅助工具,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对于一个专业品酒师,盲品训练主要是培养分辨葡萄酒优劣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猜测年份、品种及产地。
盲品也和品酒一样,通过先观其色、次闻其香、再品其味、最后回味余香等进行反复的训练,当然最好要有一定的天赋。
盲品,会让我们的头脑清醒,身体亢奋,不被酒标误导,这种舌尖上的舞蹈,感觉实在太美妙了!